第20章 親密關係中的情緒與壓力管理(3 / 3)

(3)“冷漠”——有些人認為情緒問題是個人的事,其他人難以幫助,當他自己心情不好時總是獨自一人,所以碰到有情緒的人求助的時候,也是叫別人“自己搞定”。例如“這些事,別人幫不了你的,還是自己冷靜去想想吧”。這樣的話,使有情緒的人就像墜入了情緒的黑洞一樣,他必須自己熬過這個困難階段,因而會感到十分孤單和無力。

(4)“說教”——這是傳統父母在無計可施時最常用的一招,就是對有情緒的人說大量的“道理”:應該怎樣、什麼不對……但是對事情的解決或者情緒的舒緩完全沒有幫助。他們堅持自己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嘴巴裏說的都是無法反駁的東西,但是就沒有提供什麼有效可行的辦法。有情緒的人麵對著這些喋喋不休的人,情緒隻會變得更差:“你這樣真是煩死人了!”

有一套技巧很有效果,不單能舒緩情緒,更能幫助有情緒的人在事情中有所學習,使事情更易解決,或者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自己會處理得更好。這套技巧包括四個步驟:

(1)“接受”——就是你注意到對方有情緒,同時你接受這個有那份情緒的他/她。你可以用類似以下的話表示出來:“我看到你有些不開心,願意跟我談談嗎”,或者“你的樣子糟透啦!坐下來告訴我什麼事吧”。假如你假裝沒有看到他/她的情緒,或者否定他的情緒(例如“你不要又鬧情緒了”“什麼事又發脾氣啦”等),你便是在把他推開了。

(2)“分享”——這一步裏麵,最重要的是先分享情緒感受,然後再分享事情本身:

他/她總是先說事情:誰人不合理、什麼事不如意等,你必須把他的注意力遷移到他的情緒感受或者身體的感覺上,例如“那你現在感覺怎麼樣”“原來你受了委屈。上次我受了委屈的時候,我的胃部痛了,你的胃感覺怎麼樣”“他這樣對你,你是感到憤怒還是悲傷”(當對方回答說是“憤怒”時,你繼續問:“憤怒的背後是什麼情緒,是失望還是無力感”)。

不斷地把對方的注意力引向身體感覺或者情緒感受上,待對方說出大約6個這樣的詞語時,你會發覺對方已經平靜下來,或者聲調降低了、身體的動作減少了。現在,你可以問對方引起情緒的事情了。當你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你可以進入第三步。

(3)“設範”——在這一步裏,你先找出事情中你可以接受的地方,對之加以語言上的肯定。無論什麼事,你都可以找到能夠肯定的地方,例如“你覺得他這樣說很不合理,難怪你這麼生氣啦”,或者“你已經準備好這麼多食物,天忽然下雨,你當然失望了”。一般情況下,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對方看事情的角度並做出肯定,或者幹脆肯定對方的情緒(“事情不如意,當然會生氣啦”)。肯定的行為會使對方說“是呀”“對呀”“就是嘛”等話,這是說,在心理上對方已經認為你站在他的一邊了。

接下來,你向對方指出事情中他需要改變的地方。你不可以直接地說出對方的不對,或者應該怎樣做,因為你這樣做是把自己重新放在與對方對立的位置,使剛才建立出來的心理效果立馬被破壞了。你應該從對方的利益出發指出需要注意的部分,例如:“可是,你每天都要跟他一起做事,他每天這樣不講理你便每天生氣,你會做得很辛苦呀”,或者“你準備食物是為了自己與朋友們開開心心地過一天,老天下不下雨你無法控製,但是你可以控製‘怎樣做才能夠開心’這件事呀”。有了前麵的肯定,你現在這樣說,對方當然會容易接受改變了。

(4)“策劃”——就是對未來的行動做些計劃,目的是讓自己會有更好的表現。你可以用一句話來做這個部分的概念基礎:“凡事都有三個解決辦法嘛!”你可以說:“想想你怎樣做他對你的態度會有不同”,或者“有些什麼其他的選擇,使你能夠在雨天也可以與朋友有快樂的一天”。引導對方看到其他選擇的可能性,對方的負麵情緒便不會再出現,同時也會有更積極的表現,重新把事情的控製權掌握在手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