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親密關係中的情緒與壓力管理(1 / 3)

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

最重要的是要察覺它的存在,並且知道那是什麼情緒。

很多人自小便學會了不理會自己的感覺,以致自己有情緒時都沒察覺,

或者隻知道自己不開心,說不出來那是什麼情緒。

情緒取決於自己的內心

很多人以為情緒是來自其他人事物,但事實上決定情緒的是自己的內心:

信念——認為世上的事情應該是怎樣的。

價值觀——自己在事件中在乎的是什麼,即什麼是最重要的、想得到什麼……

規條——事情該怎樣做。

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都有不同,所以麵對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當一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改變了,事情帶給這個人的情緒也就不同了。

所以,若想事情能改善自己的情緒,必須先改變自己對事情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而不是企圖去改變世界,因為那會費很大的勁卻往往徒勞無功。成熟的人明白這個道理,而小孩子習慣了父母去為他們改變不滿意的情況,遇上不滿意的事便吵鬧抱怨,以為無須自己改變。

情緒本身沒有什麼正負之分。但在有喪事的家庭裏你表現出輕鬆開心,這會使你失去很多朋友。所以,用效果來判斷情緒更有意義:這種情況下,這種情緒會對事情的效果有幫助嗎?從效果的角度看,其實差不多每一種情緒都有其價值和意義:憤怒是給我們力量去改變一個不能接受的情況,痛苦是指引我們尋找新的道路去擺脫威脅,恐懼是不想付出以為需要付出的代價,困難是以為付出的比收獲的更多……所謂負麵情緒,不是給我們力量就是為我們指引新的方向。

傳統的教育使大部分人覺得讓別人知道自己有負麵情緒是軟弱無能的表現,不願意討論內心的感受,很多人更希望自己完全不會有像憤怒、焦慮、悲傷等情緒。傳統思想中所推崇的“修養”就是從不發怒、急迫、擔心,而當有這些情緒時,不是壓抑情緒便是逃避。這樣,對事情沒有好處,隻會使事情惡化,對這個人的身心亦帶來不好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那些所謂負麵的情緒使身體處於一種準備配合這個人做一些事的狀態。這份準備會使這個人的一些生理機能減弱,例如學習、思考、記憶、解決問題、未來策劃等,而這些機能卻往往是這個人當時最需要的。因此,一個惡性循環便產生出來:事情使這個人有某些負麵情緒,這些情緒削弱了這個人解決事情的能力。

消減壓力的技巧

壓力(stress)可以說是一個描述身體狀態的名詞。每當身體認為目前的情況需要額外的力量去處理時,便會動員多個部分做出適應和準備,這個狀態就是壓力狀態,學術名稱是“應激反應”。

不要以為不好的事情才帶給人壓力,移民、遷新居、結婚、升職都會帶來壓力,適量的壓力會使人有更大的推動力和警覺性。完全沒有壓力便是處於悠閑狀態。但是過大的壓力,尤其是長期處於高壓力狀態下,一個人的很多能力都會大大降低,包括理解、觀察、處事、思考、創新、學習、記憶、分析、問題解決等,而在生理上,這個人的免疫、內分泌、消化、淋巴、生殖係統等,心髒、肝髒等多個器官,都會出現問題。此外,長期處於高壓力狀態下的人,往往脾氣暴躁、情緒低落、人際關係欠佳。

壓力的產生就是提醒人們需要麵對威脅,消減壓力最好的方法是運動,運動可以消除累積在身體裏的能量,使身體恢複平靜的狀態。此外,聽音樂、與朋友喝茶聊天、做陶藝、畫畫、唱歌、看戲等,都是好的消減壓力的方法。反之,飲酒、盲目購物、嗜睡等都不是好的減壓方法。

積極的人生觀對一個人處理壓力有很大幫助。經常帶上一張紙,上麵寫滿自己喜歡做的、使自己開心的小事情,每當感到壓力大時便看看這張紙,選一兩項去做,這是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壓力。每當在一件事情裏我們認為自己的能力比事情所需要的小時,我們便感到有壓力;而當我們認為自己的能力比事情所需要的大時,我們便感到輕鬆。NLP有很多技巧讓我們認識自己有的能力,例如“借力法”“迪斯尼法”等。也有很多技巧讓我們改變對事情的看法,例如“換框法”“感知位置平衡法”“自我整合法”等。

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