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一種動態的調適過程。
心理健康不是一個靜止的理想標準。可以肯定地說,絕對、永遠心理健康的人是沒有的。絕大多數人處在健康與不健康的邊緣狀態,有人稱之為“第三狀態”。
社會醫學家的觀點是:“90%的就醫者可能沒有病,或是無病呻吟,或以病人的角色換取他人的同情與關注;而90%的正常人也許有病,他們正遭受現代社會的各種應激壓力,如升學,就業,求職,下崗……他們隨時會成為病人。”這種觀點辯證地闡明了健康的相對性。
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社會在進步,人也得變化。保持心理健康將是一個動態過程。五六十年代,人們吃飽飯就夠了;七八十年代,有房住,有書讀就滿足了;90年代乃至下一世紀,人們會麵臨更大的應激壓力,會更多地追求精神需要——情愛、尊嚴與成就,這些需要的滿足有賴於心理調試與自身的不懈努力。
心理的調適還要遵循人的年齡發展特征。若一位成熟的女性連買雙什麼樣的鞋都拿不定主意,非要母親裁決,說明其心理的成熟度太幼稚,心理調試能力太不夠。反之,一位5歲的幼兒諳知世態炎涼,把自己喜愛的食品讓給父母吃,這種“早熟”同樣令人心酸!
現代社會人口增多,環境惡化,競爭激烈,人人都會麵臨痛苦。痛苦並不可怕,關鍵在於調適。有所不滿,有所追求——這正是心理健康的秘訣所在。
4.心理按摩是除卻困擾的良方,下麵介紹幾種
生活中,人們常被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所困擾,而心理按摩,是驅走不快,除卻困擾的良好方法。通過心理按摩,可以增進身心健康。
國內外心理學家認為:心理按摩的方法很多。簡單易行的有以下幾種。
幽默:幽默能驅走煩惱,使痛苦變成歡樂,使尷尬變為融洽。家庭中有了幽默,便有了歡樂和幸福;夫妻間有了幽默,便能相知相契。幽默是生活的味精,心理健康不可缺少幽默。
逗笑:一笑解千愁。笑是心理健康的潤滑劑,是生活的一種藝術,它有利於消除心理疲勞,有利於活躍生活氣氛。生活中有了笑聲,就有了美的呼吸。在親友們心情不快之時,你不妨逗他一笑;自身產生苦惱時,你不妨想件親曆的趣事引發一笑。
聽歌:古今中外都有音樂能療疾之說。音樂可以陶冶情操,人可從音樂中獲得力量。聽歌不僅是一種美的享受,它還能調節人的情緒。每當心情沮喪之時,不妨聽一曲你所喜愛的歌,讓它把你帶入另一天地。
賞花:花草是美的象征,以眼賞花是用心靈的窗戶進行心理按摩的好方法。置身花木之中,以花為伴,與花交友,頓使人心舒氣爽,忘卻心中不快,仿佛你的心中也會開出五彩鮮花來。為了賞花之便,你不妨在陽台或室內育幾株花,視為夥伴。
自娛:盡管現代娛樂生活五花八門。但它們無法代替自娛。家庭中,時不時開展一些娛樂活動,便能活躍家庭氣氛,豐富家庭生活,密切老幼關係,增加友愛,這樣,親人之間就多了互敬互愛,少了口角糾紛。
心理按摩,簡易可行,但真正做到也不容易。要真能做到,它的功效遠遠超過體育運動和健康食品的攝入。美國加州“心術研究所”執行主任德博拉·羅斯愛博士說:“一個人每天可以慢跑8公裏和攝取各種健康食品,但同親屬或同事發生一次爭吵就能毀掉他幾天生活的質量。”此語道出了心理健康重於生理健康。為著心理健康,我們應學會心理按摩,以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5.保持旺盛的精力對你大有好處,應該多加強鍛煉
現代化快節奏的生活,不僅需要你的刻苦耐勞、聰明機智,還要求具有旺盛的精力。萎靡不振的姿態不僅會使自己顯得信心不足,也會使工作同仁及上司難以看到你積極向上的一麵,以致影響事業發展。保持蓬勃朝氣也並不是在公眾場合裝裝樣子,而透支心力體力,留下一身疲憊。而是以科學的方法調整身心,隨時令人感到你的充沛精力與敏捷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