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拉茲洛晚年出版的一本書的說法,人腦不過是1×1010個神經元,然後構建起的一個複雜的生命係統。地球上是56億人,那就是0.56×1020。如果它們通過互聯網連接起來,會不會形成一個新的大腦呢?所以拉茲洛這本書的名字叫《全球腦的量子躍遷》。
什麼叫量子躍遷?就是突然發生一個斷點、一次突變,這個由56億人形成的腦就會醒過來。
當然,拉茲洛的看法比互聯網進化論更深了一層。他的意思是,我們進入了另外一種進化的曆程。要知道,進化之路永遠是凶險之路,它是一道窄門,有的物種過得去,有的物種則會活活地死在這道門前,恐龍不就是沒進化過來嗎?所以在這個裂變、這個起點到來的時刻,人類有沒有可能通過連接,通過重建一種倫理觀,進入一種全球腦的量子躍遷狀態呢?有可能,但是需要我們做出各種各樣的努力,這就是這本書的大意。
但是再回頭來看我們今天這個主題,人類有沒有可能像單細胞動物進化成多細胞動物那樣,通過互聯網變成一個全新的物種呢?廣義進化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佐證。
人工智能不會是人類的敵人
前麵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人類和互聯網未來的猜想,它不是科學,它不可以證實,也不能證偽,就是一個假設。正如一個科幻故事的標題所起的那樣——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在互聯網的介入下,人類文明正在麵對一次突變和轉型,前方是沉沉的黑夜,完全沒有路標,沒有過去的任何經驗可供我們學習。怎麼辦?
我們這個時候的處境就有點像1492年的哥倫布,他老人家帶領艦隊從歐洲的海港出發的時候,心中隻有一個欲念,那就是:我堅信地球是圓的,我堅信往西走能到東方。哥倫布多麼希望手裏有一張海圖,哪怕是張錯了的海圖啊。可是沒有。
現在我們比哥倫布幸運得多,我們好歹有一些猜想。這些猜想在實踐的過程中會得出一些推論,我們可以不斷地去驗證這些推論,反過來再來豐富這些猜想。這就是所謂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人類進步的步伐不過如此。
接下來,我們把互聯網進化論作為一個猜想,來做幾個推論,看能不能說服你,有沒有道理。當然,我事先聲明,它不是真理,它是推論。如果前提錯,後麵推論全錯。
我們先說第一個推論:某些科學家正在致力研究的人工智能是一條絕路。就是試圖靠電子元器件、靠人類的鬼斧神工代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生造出一個擁有人腦那樣高級智慧的機器來,這個思路是絕路。
為什麼?因為這個機器排斥了人本身的存在。我們是試圖用人的智慧代替幾十億年的生物進化史,代替那種自然選擇造成的鬼斧神工的結果。而按照互聯網進化論,結果可能是另外一種,那就是人工智能本身就包含了人,人隻是人工智能當中的神經元,而互聯網僅僅是連起它們的神經。
這可是兩種不同的人工智能,前一種人工智能,不僅科學家信,很多電影導演也很喜歡。比方說美國電影《終結者》就在猜想,未來某一天,一個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人工智能防禦係統自我意識覺醒了,突然活了,一看人類好不順眼,就想把人類弄死,控製全世界。這個猜想的前提就是互聯網智能的覺醒是脫離人而存在的,所以成了人類的敵人。
而按照後一種人工智能的說法,那就不是這樣,如果人類參與其間,扮演著神經元的角色,那麼我們和未來的人工智能是兩個層次的存在,而且我們是同舟共濟的,我們好,它才好,所以不存在這種競爭。
就像生物學裏提到的“領地”的概念,很多生物都有領地的習性。領地是特指同物種的問題,跨物種沒有這個問題,一隻蚊子和一隻老虎,既不是食物鏈關係,也沒有領地衝突。
我們和未來的人工智能也是這樣,所以不存在未來覺醒的人工智能反過來滅殺人類的問題,這是第一個推論。
你是促進了連接,還是阻礙了連接
第二個推論就更有趣了,如果互聯網真的要拚接起一個大腦,那在這個進化的曆程中,這個物種最大的利益實現方式就是:我們要連起來。那也就可以判定,在所有的互聯網商業實驗中,有些互聯網實驗注定是要失敗的,而有些注定在進化的主過程中,會走向進一步的成功的。怎麼分別呢?用這個詞來分別: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