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互聯網進化論(6)(1 / 3)

我繼續問他:“你有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你這個猜想是對的?”劉鋒先生也坦然承認,現在為止,它就是一個猜想。互聯網已經構建了和大腦一模一樣的各種神經係統,比如說視覺神經,就是攝像頭;聽覺神經,就是各種各樣的聲音采集器;自主神經係統,就是互聯網上的搜索引擎;運動係統,就是自動打印機;等等。我們在互聯網上能夠看到的新進展和生物神經學的進化,基本上能夠一一吻合,但是我們隻能說這還是一個猜想。

跟劉鋒先生接觸完之後,我自己倒是可以為這個猜想補充兩個佐證。

第一個佐證就是分形學。分形學是美國數學家曼德勃羅在20世紀提出來的。他最開始寫了一篇文章,就叫《英國的海岸線有多長》。很多小學生都能隨口報出來英國的海岸線有多長,但是他仔細一想,不對,這得取決於你用什麼樣的尺子去量。如果你一點一點地去量,這個海岸線可以變得無窮長,因為每一個彎曲你都要量。

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由這個問題開始,曼德勃羅就創立了分形學,當然,這是數學。我們今天要講的不是數學問題,而是分形現象,就是從宏觀尺度到微觀尺度的一種自相似性。

比如說,你看到一棵樹,這棵樹你從來沒見過,但是你一眼就發現這是一棵樹,這是確定無疑的,因為它的形狀是與你的感知係統裏樹的原形是對得上號的。樹是什麼形狀的?就是不斷地分叉,根生幹,幹生枝,枝上有葉,葉上有葉脈。幾乎所有的樹都是這樣分叉的。所以,從宏觀尺度和微觀尺度看,是一模一樣的形狀,這就叫自相似性,跨越兩個維度完全一樣。

佛經裏麵的講法也一樣,三千大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構建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構建成一個大千世界。

總而言之,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在不同尺度上有驚人的相似性,這是宇宙的普遍規律。後來很多癡迷於數學和互聯網、計算機的人還發明了一種藝術,就叫分形藝術。

這種分形藝術的特征有兩個:第一個就是我們剛才講的自相似性,第二個叫無限可精致性。就是把這個圖不斷地放大,它的精致結構和宏觀結構一模一樣。這就是分形藝術。

它跟我們剛才講的互聯網進化論的猜想,有一定的相似性。單細胞生物進化為多細胞生物的頂端就是人,人再進化,構建成一個更大尺度上的生物,這是完全有可能的。這就是分形,這是第一個佐證。

我們還可以提供第二個佐證,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看法,這就要說到物理學的一個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文科生不懂這些科學名詞,但宇宙大爆炸,大家有概念吧?最開始的宇宙就是一個點,密度極大,溫度極高,體積極小,然後不知道什麼原因,“砰”的一下就炸了。然後體積越來越大,所有的星雲飛速地奔離,密度變得越來越稀薄,熱量變得越來越小。

不說這個了,就說打雞蛋吧。把一個雞蛋磕到碗裏,裏麵是非常清楚的結構,黃的是蛋黃,白的是蛋清,然後你就“咣咣咣”一通打,最後什麼狀態?從宏觀上看,性質趨於單一;從微觀上看,所有的點的運動狀態變得混沌而沒有係統感。對,這就是宇宙大爆炸的終點。熱力學第二定律提出一個概念,叫熱寂,也就是熱量變得寂滅了,那個時候宇宙的終點就是:所有的地方密度一樣,所有的地方溫度為零,所有的生命絕跡。這就是宇宙的未來。

全球腦的量子躍遷

物理學家這話剛說完,生物學家就在一旁冷笑,扯什麼呢?沒看見生物現象嗎?我們研究的對象恰恰是一個相反的過程,你們認為宇宙是從有序到無序的發展,我們看到的恰恰相反,是從無序到有序,從單細胞到多細胞,一直發展出人腦這樣極其複雜的有序結構。那你說,到底是物理學家對還是生物學家對呢?到底是有序到無序,還是無序到有序呢?這就成為一個爭論。

那是誰一錘定音,終結了這個爭論呢?量子物理學大師薛定諤寫了一本書,叫《生命是什麼》。這本書裏從另外一種維度重新定義了生命。他說,什麼叫生命?生命就是一種係統,它有能力從無序狀態變成有序狀態,符合這個特征的東西,都可以被稱為生命係統。

這麼一定義,生命可就不隻是狹義上那些生物了,大氣的很多現象,也可以稱為生命,它們也是從無序突變成有序狀態的。

這時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拉茲洛。他是匈牙利人,小時候是個音樂神童,出了很多唱片。這個人一生都在講一個概念:廣義進化論。言下之意,就是進化可不隻是生物學的現象,宇宙萬物都存在一種逆天的行為。你不是說宇宙會奔向熱寂、奔向無序嗎?不,有一種逆天的方式就叫生命,會反過來從無序到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