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互聯網進化論(5)(3 / 3)

沙堆實驗的啟示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有個叫巴克的物理學家及係統科學家提出所謂的“沙堆實驗”。這個實驗,我們在前文中講過。

這個實驗的結論就是:當我們人類麵對一個過於複雜的係統的時候,我們是束手無策的,隻能傻呆呆地在旁邊看著,因為我們既不能控製,也不能測量,更沒法預測。

可是我們人類是有理性的生物,我們有自尊心,怎麼能夠容忍自己麵對一種完全不確定的境況呢?那不是絕境嗎?所以,即使認同這不可預測,我們人類也在試圖換一個角度來把握它的規律。

20世紀,很多科學家就創立了這樣一門學科,就叫複雜性科學,專門研究“沙堆實驗”這樣的問題。

複雜性問題我們先擱下不談,說一個跟它有點關係的話題,那就是:人類通過互聯網會構建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人類的進化通往何處

這話題太大,但是也非常有魅力。即使是一個穴居人,他在仰望星空的時候,以及今天的你拉著女朋友的小手,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的時候,心中多多少少都會泛起這個問題。千秋萬代之後,我們的子孫會是什麼模樣呢?手會變成六指嗎?還是手指越變越長,更方便我們敲擊鍵盤?

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就是進化論的規律到人類這兒會失效。雖然進化的洪流仍然滔滔向前,浩浩蕩蕩,但是到人類這兒它會拐一個彎。為什麼?因為在當代文明的條件下,進化的很多條件對人類這個物種已經不適用了。

達爾文扔出來的進化論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換句話說,自然選擇的壓力冷冰冰地盯著每一個物種,你有能耐你就活,你就傳宗接代;你沒本事,你競爭失敗了,你就隻能斷子絕孫。基因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就是這麼一次一次選擇得到的。

可是在現代文明的條件下,我們的倫理條件允許我們把那些競爭失敗者,換句話說就是窮人,趕盡殺絕,不讓人家傳宗接代嗎?當然不能。我們的政府也在補貼窮人,也想讓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所以,不管競爭成什麼樣,人類的基因都會傳下來,自然選擇的壓力到人類這個物種這兒就失效了。我們的進化曆程一定會拐一個大彎,可是拐到哪裏去呢?

前不久,我看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大意是這樣的:人類有什麼了不起?不過就像十幾億年前,地球表麵某一個泥坑裏那些黏黏糊糊的單細胞細菌而已。那個時候,那堆單細胞生物連細胞核都沒進化出來,人類現在也不過就是那個狀態。

我們的未來,就是一個一個的單體,像細菌那樣,從單細胞動物進化成多細胞生物,通過互聯網構建一個更大的生物。你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奇思妙想,雖然想想挺不堪的。

換句話說,千萬代之後,我們的子孫將會活在一個巨大的生物體的體內,人類隻是一個個細胞,那個才是主體,混得好點兒,我們能成為人家的腦細胞、眼細胞;混得不好,我們很有可能就是人家大腸裏拱動的蛔蟲。

人腦就是互聯網發展的終極狀態

這個猜想會不會成為現實呢?一本書叫《互聯網進化論》,它的作者是中國科學院的客座研究員劉鋒先生,這本書的結論和剛才這個猜想完全一致。

這本書的結論就是這樣,單細胞生物進化發展出人的大腦,人的大腦從這會兒開始,借助互聯網,構建起另外一個大腦——全球腦,即以地球甚至是以宇宙為空間的一個大腦,它發展的盡頭就是現在人腦的狀態。換句話講,人腦就是互聯網發展的終極狀態,現在的互聯網技術就是奔著人腦的狀態去發展的。

我看完書後迅速約劉峰先生見了個麵,問他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他說,這個想法的創生有兩個契機。第一個契機,原來他是個程序員、碼農,寫程序的時候發現,現在很多程序其實都是從原來某一個原始程序演變過來的,那個原始程序就是BBS、天涯論壇這些東西。他發現什麼電子商務網站、搜索引擎,包括維基百科,這些網站在底層代碼上跟這玩意兒一樣,所以這是不是就是一個單細胞生物演變過來的?這裏麵是不是有進化的規律存在?這是一個啟發。

第二個契機,有一年他為水利部工作,發現水利部在中國所有的江河湖海當中,遍布了各種各樣的探測器,有的探溫度,有的探流速。這些觸點采集到的信息,會通過互聯網連到北京的一個主機房,供水利部的專家去分析全國的水文情況。他說,這不就跟一個動物的神經係統類似嗎?

這兩個契機激發他往下研究,於是捧出了這本《互聯網進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