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互聯網進化論(1)(2 / 3)

他們覺得從事簡單勞動的人可能夠嗆,比如說寫代碼、大規模的運算,所有幹這些事的人可能夠嗆,這個就是名單的一部分,這些職業是危險的。

而安全的是什麼?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駕駛。一個人在開車的時候,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接觸、處理的信息那是海量的,所以開車這種事情互聯網暫時是搞不動的。

我們不知道2004年經濟學家們說的這個“暫時”是多長久,反正六年之後的2010年,《紐約時報》就報道說,穀歌在官網上已經宣布,他們已經成功地研發出了自動駕駛汽車,這輛自動駕駛汽車在美國的幾個州已經跑了十幾萬英裏了,而且過程中隻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有人開著車撞了它。這就證明這個東西在技術上已經成熟了,原來我們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才能處理的海量的信息,自動駕駛汽車已經做到了!在汽車上裝上各種傳感器,增加運算速度,每秒20次探測周圍所有移動物體的狀態,再反饋到電腦的中樞,以此來控製車體的運行。這就是計算能力,包括網絡能力、各種各樣的技術能力進步的一個結果,而這個結果從預言不可能實現到真正實現隻花了6年時間。

2004年,就在經濟學家們做出那個判斷的同時,美國還搞了一個無人駕駛汽車拉力賽,全程一共150英裏,好多人用自己設計的無人駕駛汽車軟件把汽車送去參賽。結果,榮獲第一名的汽車隻走了八英裏,而且還用了好幾個小時,剩下的車不是被碰得歪七扭八,就是壓根兒沒有走完。所以,當時人們長出了一口氣:哦,原來人類在駕駛汽車這方麵的能力,電腦是無法替代的。可是結果呢?僅僅六年之後的2010年,這一切都實現了,快得讓人始料未及。

這事兒就這麼完了嗎?沒完。當無人駕駛汽車真的實現之後,我們可以判斷一下,它對人類的就業會有什麼影響?司機可能要失業。沒錯,判斷正確。還有呢?我曾經問過一些企業家朋友,我說:“給你們出個題目,假設無人駕駛汽車在中國普及,那你說會對整個的汽車產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大家都說:“就意味著我沒有駕照,我不會開車,我也可以買汽車啊,所以汽車的銷量會上漲。”

我說:“我的判斷可能跟你們正相反,汽車的銷量不僅不會上漲,而且汽車作為一個耐用的、高價的消費品,也許會徹底退出消費者的清單。像什麼瑪莎拉蒂、邁巴赫這種有收藏價值的奢侈品類的汽車不在討論的範圍內,而給普通老百姓代步的那種汽車也許會退出消費者的清單。”

此話怎講?你想象一下,假設現在滿大街都是無人駕駛汽車,我們可以靠互聯網來預訂,你到哪兒來接我,把我送到哪兒,我在智能手機上下載一個APP,幾點幾分我要一輛車,到哪兒接我,通過地圖把我送到哪兒,然後我下車,車就可以去承接下一個客人了。所以無人駕駛汽車很可能不會增加汽車的擁有量,而是讓汽車進入一種共享經濟的狀態,讓它變成一種公用的出租品。

假設我的這個推論是對的,結果會是什麼?結果就是現在的汽車產業裏麵有半壁江山,將會在無人駕駛汽車普及之後整體消失。哪半壁?汽車公司裏麵搞銷售的、搞品牌的、搞市場的、搞客戶俱樂部的,一直到所有的營銷渠道,如4S店,圍繞汽車的其他產業,如汽配、維修、保險等,這麼龐大的產業群落都會消失。

如果按照我的推測,你可以每天預訂自動駕駛汽車送你上班,之後,它到別的地方去接人。你到了公司發現有個東西忘帶了,你老婆正好還在家,你就可以再訂一輛無人駕駛汽車,讓你老婆下樓把東西擱車裏,車來到你公司樓下,你下樓取了,車再跑它的。如果車有問題,車自己回修理廠修,修理廠有可能是在一個密閉的地下防空洞裏,也不需要占用街邊的店麵資源。你說,這對就業市場會是一種多麼巨大的衝擊?

我們以為互聯網的浪潮對就業的衝擊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相對來說會是比較溫柔的一刀,但是現在看來,可能是驚豔的一槍,直接要把這個社會紮出一個血窟窿。所以六七年之前,我們絕對低估了互聯網,而且我們現在仍然可能低估了互聯網。

你會不會技術性失業

現在人們利用互聯網在很多領域開發了一些技術,比如說前麵講的無人駕駛汽車,比如說翻譯,再比如說大量的醫學技術資料的處理、法律文書的處理等,計算機正在呈現出越來越強悍的對人工的替代能力。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想,如果真要這樣發展下去太可怕了,它能不能被遏止呢?西方有這麼一句諺語:“如果馬能投票的話,汽車就不會誕生。”在汽車誕生之前,僅英國就有200多萬匹馬,如果馬要捍衛自己的工作崗位,投票把汽車廢止掉不就完了嗎?這個想法可以有,而且每個時代都會有,但是很可惜,永遠不會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