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你賽跑的不是人
這是一場空前的人類危機
有一則新聞,說中國今年大學生的就業簽約率不足30%。大家就開始分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有人說是經濟不景氣,有人說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有人說是社會太不公平,還有人說是中國教育實在太糟糕,等等。這些分析都有其道理,但是直到我看完《與機器賽跑》這本書,我才覺得,實際情況可能不像表麵上看起來這麼簡單。
在我們短短的一生中,不僅會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可能人類底層發展的一些趨勢,也在推動我們人生的變革和轉折。這些轉折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空前糟糕的,比如說失業。
我們在談論中國大學生失業問題的時候,忘了這是一個遍及全球的現象,而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
我們都知道,2008年的金融海嘯導致大量的就業崗位消失(現在美國人拚命地想把這些就業崗位補回來),一共1200萬個崗位。1200萬個崗位是什麼概念呢?不是說1200萬人沒有工作,而是有意願工作的人當中有1200萬人沒有工作。而美國2013年每個月隻能新創造出13萬個就業崗位,甚至比這更低。即使在這個基礎上翻倍,達到了20萬個以上,這個缺口也要到2023年才能補上。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沒有任何人有任何理由相信這個缺口會被補上。
今天,我們要說的不是經濟學的事,因為《與機器賽跑》這本書告訴我們,這不是一次通常的失業,這是一次可能會給一代人的命運帶來巨大轉折的空前的人類經濟、社會乃至政治領域的危機。
現在這種經濟狀況,專家們有兩種判斷。第一種判斷是一種普遍的判斷,說這是經濟周期帶來的,有好就有壞,有升就有降。當然,看得深一點兒的人會說,這是因為人類發明了互聯網之後,我們一直處於技術爬坡的階段,這個技術所結出的果子,我們今天摘一個,明天摘一個,摘到現在越來越少,果子甚至變小了,剩下的都是又酸又小的果子,所以現在我們處於一個大蕭條的時代。這個觀點感覺好深刻。
而《與機器賽跑》這本書的觀點恰恰相反,它說根本不是什麼技術帶來的繁榮和增長停頓的結果,而是技術飛速發展帶來的結果。就好像一個房間裏突然闖進來一頭大象,這頭大象橫衝直撞,把這個房間裏所有的壇壇罐罐打得稀裏嘩啦。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麵對的情況。
這頭大象是什麼?這頭大象就是互聯網以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一係列新技術。它的出現,使我們很多人原來賴以生存、糊口的那些工作突然一下蒸發了、消失了。
很多人對互聯網技術其實還是掉以輕心的,比如說,傳播學界、傳媒學界很多人都在說,別動不動就講什麼老媒體要死,你們幹新媒體的人不要老說老東家的壞話。我說傳統電視有危機,傳統電視要死,那真的是捶胸頓足地在說,因為這不是預言,我是在把我們看到的東西講給大家聽。
當然,很多傳播學教授會反駁:當年電視發明的時候,很多人就說電影要死,你看電影死了嗎?電視發明的時候,很多人說廣播要死,廣播死了嗎?不是直到今天還硬朗著嗎?你們憑什麼做出這麼草率的判斷?
要知道,這一輪可不是什麼簡單的新技術,這一輪是底層技術革新。互聯網是什麼?互聯網根本就不是什麼新媒體,互聯網是母媒體,原來的媒體樣式都要重新換一個地基,在上麵重新運行。所以說,這一輪傳統媒體遇到的危機,我們隻能用一個中國人才能聽得懂的話來描述,叫“強製拆遷,異地重建”。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傳統媒體,你必須把自己的每一根血管、每一塊血肉,在互聯網這個基礎上重新搭建起來,獲得重生。所以說,傳統媒體如果不去應對互聯網這個全新的技術,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當然,今天我們主要不是講傳媒,我們仍然回到整個經濟的產業大勢來看。長期以來,人們對於互聯網都有一種低估的態勢,覺得互聯網就是玩鬧,你看小孩在網吧玩遊戲,發QQ、玩微信,這不就是玩鬧嗎?對產業能有那麼大的影響力?沒錯,我們今天就從失業這個角度,去看看互聯網到底在對我們幹了什麼,將要對我們幹什麼。
我們都低估了互聯網
話說2004年有兩個經濟學家,他們當時也意識到互聯網、計算機對人類的就業可能會帶來一次大衝擊,所以趁這個衝擊還沒有來的時候,先排排座,看看哪些產業會被衝擊,哪些產業相對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