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大的突破,就是印刷術。它意味著信息傳播可以衝破空間的阻隔,迅速抵達遠方。
電報實際上是第三次大突破。它意味著信息傳播擊破了時間的障礙,原來需要通過馬和人一站一站送的信息,現在通過電報瞬間可達,而且是全球範圍內。這一次大突破的意義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過分,所以現在有人說電報就是維多利亞時代的互聯網。
電報是美國人莫爾斯於1844年發明的,他順便又發明了莫爾斯電碼。到了1846年,美國人就已經開始鋪設電報線路了,那個時候還比較短,全美國隻有40英裏(1英裏≈1.609公裏)的電報線路。
但是一個大煙花很快就被放上天了,僅僅兩年之後,1848年美國人已經有了2000英裏的電報線路。又過了四年,1852年的時候有多少呢?23000英裏。這跟今天的互聯網投資是一樣瘋狂的,幾年就翻了10倍,而且根據現在我們看到的資料記載,1852年美國人尚在籌劃、修建的電報線路還有一萬英裏。所以,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電報線路鋪滿了全國的國家,密如蛛網。
這方麵歐洲人的反應速度就相對比較慢,比如說法國人。英國人在這方麵倒比較領先,1850年就鋪通了跨越英吉利海峽、從英國到歐洲大陸的電報線路。
當時就有人說俏皮話,說這是自從上一個冰河期之後,英國距離歐洲大陸最近的一次。可見當時的人們非常清晰地知道,電報所帶來的劃時代意義。
跨越大西洋電纜的商業傳奇
話說就在這幾年前後,加拿大東北角的紐芬蘭島上,有一個神父就在琢磨一件事——從愛爾蘭到紐芬蘭(就是北大西洋的最北部了),在這兩個地方跨越大西洋的航船的日期,要比從倫敦到紐約提前一天。那能不能在紐芬蘭島上設一個電報站,從紐芬蘭島直接鋪一條電報線路到紐約呢?這樣如果有從歐洲來的消息,直接送到這個地方,然後拍個電報到紐約,就會比航船到達紐約快一天,不就獲得了信息的先機嗎?
當時確實也有一些企業家迅速行動起來,開始搞這個工程,但是他們沒有料到這個工程的難度這麼大。紐芬蘭島到處是森林,包括凍土帶,想要挖開地麵非常之困難。他們好不容易組織了一個公司,結果工程還沒幹到十分之一,錢就花完了。
這個項目的操盤人自然是滿心的挫折感和沮喪,同時還有幾分不甘。他就跑到紐約,想看看有沒有人接盤他這一盤爛尾的生意。他運氣還算不錯,真就找到了這麼一位,這個人叫菲爾德——也是《瘋狂的投資》這本書裏的主人公。
菲爾德是什麼人呢?他的祖上在美國建國之前,就從英格蘭漂洋過海移民到了美國,所以他就是一個典型的WASP(WASP這個詞是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的簡稱,意為新教徒的盎格魯撒克遜裔美國人,現在可以泛指信奉新教的歐裔美國人)。WASP因為他們的宗教信仰和獨特的文化淵源,特別強調自我奮鬥、努力掙錢,信仰純潔,各盡本分。這是那個時代美國價值堅定的信條,也是今天美國的共和黨所信奉的。
菲爾德的基因確實不錯,他的幾個兄弟都混得特別好,但是生意做得最大的還是菲爾德。他做什麼生意呢?主要是造紙、印刷,30歲就功成名就,一年可以掙到幾萬美元了。那個時候美元可值錢了,不像現在貶值得這麼厲害。
他混在美國的上流社會,覺得掙錢太容易了,生活太沒意思了,所以整天用非常幽怨的眼光看著這個世界。
這個時候,他突然聽到有這麼一盤爛尾生意,就想接盤。他跟這個操盤人一席長談過後說:“你們這想法也太沒出息了吧?從加拿大的紐芬蘭島修一條電報線路到紐約,隻為搶出一天時間,這個想法不夠酷嘛。要是我幹,就直接從紐芬蘭島那個電報站,修一條海底電纜,直達愛爾蘭,從愛爾蘭再接到英國本土,直接把美國和歐洲給連起來!”
這個想法在當時太瘋狂了,因為實在是太難了。第一個難處,大西洋海底的地形是沒有人了解的,甚至沒有人知道北大西洋到底有多深。雖然1850年的時候,從英國到法國跨越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電纜已經鋪成,但是英吉利海峽才多深?平均深度60米,最深的地方也不過172米。而北大西洋到底有多深呢?我們現在知道是3000米到4000米深,可是當時的人並不知道,尤其不知道海底的地形是什麼樣的,所以到底需要多少電纜,其實是無法預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