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讓我琢磨起一個詞——增量。巴爾沃亞一生不跟存量較勁,按照哥倫布新開拓的人類的新視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新大陸。他這種增量思維,確實可以給我們今天所有的創業者一個啟發。創業也是這麼一回事。
美國《連線》(Wired)雜誌的創始主編凱文·凱利說過:“所有讓大佬感覺到膽戰心驚的創新都是邊緣創新,都是大佬們沒有注意到,或者現在剛剛出現的那些新大陸。”
真正有出息、有遠大前途、值得我們佩服的創業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有增量思維,他們永遠是在新疆界、新邊緣上找自己全新的棲息地。
這是關於太平洋的第一個故事,下一個故事我們要說到麥哲倫(1480—1521),是他帶領大家真正踏入了這片水域。
麥哲倫的創業史
麥哲倫出身貧寒,家庭很是破落,父親不僅酗酒,亡後還留下一身賭債,所以麥哲倫從10歲起就被送到王宮裏當王後的侍童。後來他從了軍,順著葡萄牙人開辟的商路,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戰爭中,他殘掉了一條腿。
1513年,他向葡萄牙國王毛遂自薦,想率船繞經非洲好望角,用更近的航路到達亞洲,但國王並未同意。於是,他去了西班牙,來到了塞維利亞港,通過迎娶塞維利亞要塞司令的女兒站穩腳跟,並取得了當地大主教胡安·德·方塞卡的支持,被其介紹給當時的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
1519年,麥哲倫被查理一世封為海軍上將,得到大船5艘及近300個船員。他沿著南美洲大陸的東岸往南走,以尋找一條直通太平洋的水道為目標。一路都要跟團隊的疲勞、厭倦、恐懼去作鬥爭的他,把那種獲得別人喜愛、跟隨和信任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
什麼叫創業?創業就是在漫無邊際的市場資源當中,以創業者的心態和努力,去尋找一種全新的組合方式。為什麼說沿途獲取幫助非常重要呢?它會使你將整合資源的成本變得最低。那些做生意成功的老板往往其貌不揚,往往都是看上去很老實、很平庸的一些人,比如馬雲,大家願意去幫助他。
判斷一個人成功與否,永遠別看他是否擁有很多錢,有錢隻是成功的結果。在過程中,隨著年齡段的不同,成功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20歲的時候,有人願意帶你,有一個師傅覺得你不錯,並願意把他一身的本事傳給你,這就叫成功;30歲的時候有人願意用你,把什麼事都放心地交到你手上,這就叫成功;40歲時,有人願意替你吹噓,把你的價值抬高到超越你真實的那個價值水平,然後借你的勢,這就叫成功;50歲的時候,桃李滿天下,有徒子、徒孫供你為祖師爺,這就叫成功。
所以,創業的成功隻能證明你獲取幫助的能力,這在麥哲倫的故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庫克船長的創業故事
最後,咱們聊一聊南太平洋和它的海島是怎麼走進人類文明進程的。這就要說到英國人庫克船長(1728—1779)的創業故事。
英國人加入到大航海競爭的時間較晚,當時所有的市場已經被瓜分完畢,美洲被西班牙人占領了,而葡萄牙人占據了通往東方的航路上所有的要塞,荷蘭人壟斷了海上物流。
但英國人最擅長臨門一腳,即把別人開創出來的事情變得非常之完善。此外,他們還擅長設計製度,會用一套科學、縝密的思維謀篇布局,尋找新的增量和點滴的改善。比如說,我們今天的出租車管理製度與足球比賽製度,都是當年英國人的發明。
庫克船長出身相對較好,從軍之後很快成了一名優秀的皇家海軍士兵,後來還當上了將軍。
1768年,庫克開始了第一次遠航,他沿著當年麥哲倫的路線,從歐洲繞過南美洲南端的合恩角進入太平洋,貼著南邊,發現了今天的斐濟一帶,然後繞行好望角回到英國。
4年之後的1772年,他又從好望角往南,經斐濟、新西蘭、大溪地,之後順著南美洲回到歐洲。1776年,也就是美國簽署《獨立宣言》那一年,庫克第三次遠航,這次他又順著第一次的路線繞行南美洲,途中路過夏威夷,探訪考察了北冰洋之後,又回到夏威夷補給,最後死在了那裏。
這就是庫克最著名的三次大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