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威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總體而言,武威工業是以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體,以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為主要特征,以糧、棉、油等農副產品初級加工品為主要產品,以傳統技術和普通工藝水平為主要手段,以原材料輸出為主要方式的粗放經營型結構。因此,武威工業發展主要存在的問題:
1.工業基礎薄弱。武威是一個農業大市,在過去堅持以糧為綱的時代,農業的效益貢獻給了國家,沒有奠定工業發展的基礎,工業基礎薄弱,規模小。同時,由於企業少、規模小,技術創新不足,特別是沒有培養出一批創業的骨幹人才。在前八個五年計劃時期,國家投資形成的工業體係和重點,經行政區劃調整被切了“三刀”,現有工業基礎都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撥改貸和近六年新建設的,企業發展包袱重。加之武威沒有資源性大型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支撐,隻有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食品工業,且產業化程度低,對相關產業的帶動能力不強,造成工業“短腿”。
2.工業內部結構層次低。主要表現在產業層次低,產業後續鏈條短;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初級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與沿海和發達地區形成垂直分工關係,成為東部和發達地區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從而導致武威工業出售原料和購買商品雙重利潤的損失。在產品結構中,輕工產品主要以糧、棉、油等農副產品初級加工為主,占整個輕工產品的19.2%;在重工業中,采掘工業和原材料工業的比重占整個重工業產品的47.9%。全市2000多個工業產品中,初級產品超過了50%。
3. 產業結構輕型化。2006年,在工業增加值中,輕重工業的比重是75.5:24.5。在輕工業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企業占92.8%,食品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0.1%。
4.工業布局不平衡。武威的工業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礎設施條件比較好的涼州區。2006年,在全市工業增加值中,涼州區所占比重為74.24%,而三縣工業隻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25.76%,這種布局雖然有利於經濟發展增長極的形成,但不利於全市工業的整體推進。
5.企業組織結構小型化、分散化,技術結構低級化。2006年,全市7304戶工業企業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隻有187戶,僅占全市工業企業的2.56%;大型企業1戶,中型企業47戶,小型企業7256戶,小型企業占到全市工業企業的99.34%。由於全市工業企業中大型企業很少,使整個工業發展缺乏規模效益,缺乏帶動力。同時,武威主要工業技術設備呈現出設備老化、技術落後、更新改造慢、工藝水平低的總體態勢。全市現在服役的主要工業設備中,20世紀90年代設備占45%,20世紀80年代及以前設備占55%,工業各行業關鍵技術掌握與應用比國際國內先進水平落後5—10年以上。
6.工程技術人員偏少。工業企業職工中所擁有的工程技術人員很少,工程技術人員僅占職工總數的4.4%,遠遠低於全國和全省的平均水平,職工隊伍的總體文化水平低、技術素質差,每萬人擁有科技人員14人,位於全省第七位。同時,現有工程技術人員的分布結構極不合理,規模骨幹企業多,小企業少。
(四)武威工業發展中存在問題的成因。武威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可以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
1. 思想意識方麵的原因。觀念落後是製約工業發展的重要障礙。一是以農為主的觀念。由於武威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以農為本,重農輕工的思想觀念在幹部、群眾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製約了武威工業的發展。二是以產定銷的觀念。在一些企業,尤其是一些鄉鎮企業中,受計劃經濟思想影響,存在重生產、輕銷售,重原料、輕市場,重數量、輕質量的舊觀念,有很多企業的經營理念還沒有從“有什麼資源就開發什麼產品”轉向“市場需要什麼產品就開發什麼產品”上來,還沒從資源主導型轉向市場導向型,沒有從以產定銷轉向以銷定產,其結果是造成產品積壓,資金沉澱,企業虧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三是小農經濟觀念。武威墾植曆史悠久,地理位置長期偏離全國經濟中心,成為小農經濟意識積澱較深的地區。在一些企業中,不同程度存在著怕競爭、怕聯合、怕冒尖、盲目排外、安於現狀等問題,影響了工業發展。五是家族化管理。家族式管理有先進的地方,中外發展史上也不乏有成功之例。羅斯柴爾德家族就是成功之例,成為擁有50萬億美金的世界首富。但從整體上看家族化管理是和社會化大生產相悖的一種管理方式。在企業規模較小時,家族式管理還能發揮親緣團結優勢,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家族式管理就會出現各自為政、壓製人才等弊端。由於我市相當一部分企業,都是在改革、開放以後,以“滾雪球”的方式,由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發展起來的,家族式影響的印記很深。有些企業,已從產權單一、家族化管理轉向了產權多元化的現代化管理,但還有很多企業仍未完成這一轉變,影響到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