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實施工業富市戰略的調查與思考
目前,武威經濟發展正處在由農業經濟像工業經濟、農村經濟向城市經濟、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轉變的關鍵時期。要加快“三個轉變”,加快武威發展,最根本的途徑在於加快工業化進程。為此,市一次黨代會提出了“工業富市”的戰略,市二次黨代會和人代會又重新確定了“工業富士”戰略。期間,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關於加快工業發展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實施工業富市戰略的思路、目標、任務及工作重點。但是,從進展情況來看,實施工業富市戰略,雖然取得了明顯效果,但與全國全省相比還不夠理想。2006年,全市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39.98億元,位居全省第9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3.22億元,位居全省第10位,按人均水平計算位次就更後。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07.2%,比全省水平低43.35個百分點,這說明武威工業的發展規模、效益均不夠理想。與此同時,還有融資難、技改難、人才引進難、結構調整難、提升產業水平難等很多現實困難,困繞著企業的發展。如何將“工業富市”戰略真正落到實處,是我們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而緊迫的現實問題。
一、對武威工業發展的基本估價
(一)武威工業發展的現狀。建國50多年來,武威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初步建成以食品工業為主導,化工、建材、能源、造紙、紡織、冶金、醫藥、機械等產業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係,主要產品有白酒、啤酒、葡萄酒、熏醋、澱粉、麵粉、味精、麥芽、亞麻紗、機製紙、地毯、不鏽鋼等200多個種類、2000多個品種,其中省級名牌產品16個,隴貨精品3個,國家免檢產品4個。通過改革、改組、改造、開放、開發,全市工業經濟削除了機製落後、結構失衡、負擔沉重的三大矛盾,特別是對全市國有集體企業的戰略性改組、改製,穩住了基礎財源,通過技術改造、招商引資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了工業經濟總量和質量的提高,創造了速度、質量和效益相統一的良好的工業發展局麵。2006年,全市工業企業發展到7304戶,從業人員達7.58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39.98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24.7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2.82億元,利潤1.15億元;銷售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104戶,占全市工業企業總戶數的1.42%。皇台、榮華、莫高三個公司相繼上市,青島啤酒武威公司、全聖公司、鑫淼公司、紅太陽麵粉、金三角麵粉、甘肅中旺公司、甘肅達利公司、天潤公司、騰格裏酒業等一批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工業已成為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在增加財政收入、吸納就業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對武威工業發展的階段判斷。經濟增長實質上是一種經濟結構的轉變和躍遷。世界著名經濟學家錢納裏借助多國模型提出了經濟增長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初級產品生產階段、工業化階段、發達水平階段。其中在第二階段又分為初期、中期、後期三個時期。就我市工業而言,從人均GDP、GDP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城市化程度這幾個重要變量看武威工業化階段特征。一是從人均GDP看,2006年,我國人均GDP相當於2069美元,甘肅1134美元,武威1108美元,這充分說明武威工業生產效率及經濟發展程度較低,武威工業的發展處在初級產品加工階段與工業化初期階段的過渡階段。二是從GDP結構看,2006年,全國一二三產業的GDP構成是:11.8:48.7:39.5,甘肅省14.65:46.07:39.28,武威市25.37:34.88:39.75。僅從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全國為43.15%,甘肅省為38.38%,武威市為24.74%,分別比全國、全省水平低18.41和13.64個百分點,就全省而言,武威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位居第7位。顯而易見,武威經濟規模在全省處於中間水平,同時也具有錢納裏模型中工業化初期階段的特征。三是從就業結構看,2006年,全國全省從業人員中,一二三產業中從業人員比重分別為50:22.3:27.7和59.55:18.46:21.99,武威一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分別是64.4:9.5:26.1,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遠遠低於全國全省水平。按國際標準衡量,這種結構顯然是初級產品生產階段向工業化初期過渡的模式。四是從城市化程度看,2006年,全國全省城鎮人口占總人數的比重為43.9%和31.09%,武威市城鎮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為31.61%,城市化進程與工業化進程基本上同步。
總之,從武威工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看,目前武威工業正處在初級產品加工階段與工業化初期階段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上,工業化的明顯特征:一是工業的就業比重低,產出比重相對較高,工業化水平比較落後;二是農業的就業比重較高,產業比重卻偏低;三是服務業的產出比重略高於工業,第三產業雖不發達,但呈上升趨勢;四是城市化進程較為落後,發展步伐需要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