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息化道路怎麼走?“黃羊川模式”為武威提了一條可選擇的有效途徑。黃羊川是甘肅省古浪縣偏遠山區的一個貧困鄉鎮。2000年,台資企業英業達集團與黃羊川合作,開始在這裏建設“千鄉萬才”黃羊川網絡基地,探索出了經濟欠發達地區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心途徑——“黃羊川模式”。在有條件的地方推廣“黃羊川模式”,有利於加快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進程。
一、“黃羊川模式”的實踐和成效
黃羊川模式。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設在天津的台資企業——英業達集團原副董事長溫世仁先生提出來的,主要是指2000年英業達集團所屬“千鄉萬才”公司於古浪縣黃羊川鎮合作,在黃羊川職業中學建設“千鄉萬才黃羊川網絡基地”,通過吸收當地農村中學成為會員,公司為會員學校提供計算機及其網絡設施,培訓計算機信息技術骨幹力量,再以會員學校為依托培訓學生、鄉村幹部和農民,推動計算機信息技術在農村普及的農村計算機信息技術推廣發展模式。這一模式的顯著特點是以企業為龍頭,以學校為依托,以商業化為主要運作方式,以服務當地教育和社會發展為目的,以校領鄉,校鄉互動,調動企業、學校、鄉鎮政府和農民的積極性,共同推動農村計算機信息化進程。
——以企業為龍頭。這個“企業”在古浪縣就是指台資設在天津的英業達集團所屬“千鄉萬才”公司(基地設在黃羊川職業中學)。截至目前,“千鄉萬才”公司先後通過捐贈等方式在西部貧困地區吸收農村會員學校近100所,其中在古浪縣吸收會員學校6所,在農村計算機信息技術普及中發揮了龍頭帶動作用。
——以學校為依托。“千鄉萬才”公司先後向黃羊川職中捐贈120台計算機,建成網絡基地,再向縣內每個會員學校提供20台計算機,建成一個“一線通”教室,依托這些會員學校,對周邊鄉村幹部、學生、農民進行培訓,推動計算機信息技術在農村的普及和推廣。僅黃羊川職中從2002年10月至今,成功舉辦14期村民電腦知識培訓班,並在黃羊川鎮大南衝村設立了培訓分校,對村民進行定期培訓。2004年3月起,黃羊川職業中學與黃羊川鎮政府合作,進行“雙百雙千”村民信息技術培訓,即培訓200名村組幹部,2000名中小學生,使他們基本掌握windows視窗操作係統、辦公軟件的使用、Internet的初步知識,能夠獨立操作。
——以商業化為主要運作方式。“千鄉萬才”公司成立的宗旨是“始於公益,止於盈利”。“千鄉萬才”公司總經理林光信先生反複強調,成立千鄉萬才公司的出發點是運用網絡技術扶持西部貧困地區發展,落腳點是賺取利潤,使“千鄉萬才”計劃的實施有穩固的財源支持。從黃羊川職中來看,一是成立了電子商務部,向客戶提供有償服務,至2004年底,黃羊川職中電子商務部已有固定客戶20多家。二是成立了“好又多”連鎖店,將“中國·黃羊川”產品推向全國。
——以服務當地教育和經濟發展為目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推動信息技術在貧困鄉村的普及,通過上網使學生、幹部和農民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轉變觀念。二是通過網絡向農民提供技術和農產品銷售等方麵的信息,促成網絡交易,直接服務於農村經濟建設,增加農民收入。黃羊川的馬鈴薯、豌豆、青菜等特色農產品,優質沙石等礦產品,苫單、鞋墊、荷包、剪紙等各種手工藝品,通過因特網銷售到了各地。三是提高了黃羊川的知名度。目前黃羊川已經成為全國聞名、世界知名的地方。
經過幾年來的運作和對周邊地區的輻射,“黃羊川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一是網上交易取得初步成效。古浪縣黃羊川鎮在網上發布芹菜、蠶豆、蒜苗、荷蘭豆等供銷信息,通過電子商務先後促成供銷合同5筆,成交額達70多萬元,較好地解決了農產品賣難問題。古浪鎮峽豐村利用網上信息,與寧夏製藥廠簽訂了種植50畝當歸的合同。古浪縣黑鬆驛鎮稱溝台村通過黃羊川“千鄉萬才”網絡服務基地牽線搭橋,和定西馬鈴薯研究中心達成協議,在本村投資32萬元,與123戶農戶簽訂了150畝、每畝保產值500元的微型脫毒馬鈴薯繁育合同。民勤縣東壩鎮政府2002年在網上發布了當地棉花生產優勢和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信息,成功引進新疆一客商在該鎮投資120萬元,建成了一個棉花加工廠,已於2003年8月投入生產。中華棉集團公司駐新疆辦事處,從網上看到東壩鎮政府發布的這一信息後,通過網上洽談,中華棉集團公司擬定在該鎮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一個集棉花製種、加工為一體的集團型企業。二是計算機培訓、遠程教育和智能服務效果初顯。黃羊川城鄉網絡基地培訓信息技術骨幹2500多人,服務站建成後快速輻射,對會員學校的全部學生和周邊學校的部分學生開展遠程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共培訓農民和師生14000多人(次),並幫助4所試點學校開設了“校園網吧”。全市有900多所中小學,程度不同地開設了遠程教育課程,有些學校已與北京四中等實現了網上聯接,進行遠程教育。涼州區蔬菜局、農業科技信息中心等利用網絡優勢,開展智能專家服務,在農戶和專家之間搭起了一條溝通的橋梁,對推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農村經濟起到了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