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運用現有資本條件加快武威經濟發展(1)(1 / 2)

金融史現代經濟的核心。沒有強大的金融支撐,就沒有地方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當前,由於方方麵麵的原因,地方經濟發展普遍麵臨著融資難的瓶頸。如何運用金融資本加快地方經濟發展,成為亟需破解的難題之一。

一、金融資本在武威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貢獻

近10年來,武威市金融業在改革中不斷發展,聚集社會資金的能力不斷增強,金融資產規模不斷大,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金融部門為全市經濟發展提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從1994年到2004年的10年間,金融部門運用靈活多樣的貨幣信貸政策工具,加大有效投入,增加社會投資規模,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上做了大量務實性工作。信貸資產總量由35.87億元增加到71.15億元。工業貸款淨增4.3億元,農業貸款淨增9.11億元,商業貸款淨增10.43億元,鄉鎮企業貸款淨增6.64億元。2004年,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4.5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05億元,增幅上升1.35個百分點。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結構性變化明顯,中長期貸款明顯增多,均較上年同期多增1.7億元。金融資產、貸款規模的不斷擴大拉動了經濟快速增長,近幾年武威經濟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二)金融機構的資金聚集在地方經濟發展中不斷加快。從1994年到2004年10年間,國內生產總值、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26.4億元、738元、1866元增加到108.02億元、2291元、5530元,居民人均存款額由1074元增加到4070元。城鄉居民在經濟發展中得到的實惠增加,直接導致居民儲蓄存款的增長,為金融機構存款大幅度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2004年,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6億元,10年淨增64.31億元,城鄉居民存款占74.5%。同時,武威支持皇台、榮華、莫高等上市公司直接融資12.8億元,通過開展全民創業、國企改製、企業技術改造等多種途徑,用市場的手段吸引民間資金3.2億元,不僅為解決企業融資難、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成為金融機構資金流人的重要來源。

(三)金融機構貸款規模的擴張與地方經濟的發展還不相適應。2000年至2004年,武威各金融機構累計發放貸款130.99億元。2001年至2004年4年間,市內各金融機構年存貸差分別為8.9億元、13.3億元、20.06億元、34.4億元,存款餘額年均遞增12.8%,貸款餘額年均遞增1.78%,存貸差持續擴大,而同期GDP的增速為11.1%,經濟快速增長與貸款緩慢增長形成鮮明的反差,大量存款沒有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市內金融機構的資金外流比較明顯,至2004年末,全市各國有商業銀行上存的資金占存款餘額的四分之一。近年來,武威民營經濟異軍突起。2004年民營經濟實現的增加值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46.2%。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金融資本的需求更加迫切,但由於金融對民營企業的服務機製尚未健全,沒有配套的細化扶持舉措,缺乏信貸資金流向民營企業的渠道和傾斜政策。同時,民營企業信用等級普遍較低,受經營管理水平低、經營規模小、社會誠信建設滯後等因素的製約,不能越過銀行貸款製度的最低門檻,製約了企業發展。

二、運用金融資本發展地方經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民間資金外流比較嚴重。武威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市,工業規模小、基礎弱,缺少大中型企業,大批民營企業正處於創業階段,技術含量不高,自我積累能力差,資本積累和規模擴張比較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運行尤其是信貸資金的運用,以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作為衡量標準。目前,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滯後性導致民間資金大量外流,企業貸款難與銀行難貸款的矛盾突出。一方麵,銀行拓展業務缺少大量的黃金客戶群,有款貸不出,沒有穩定的生息來源和合作夥伴;另一方麵,中小企業還正處於脫困或創業起步階段,尚不能完全達到銀行的貸款條件,普遍存在貸款難的現象。統計表明,發達地區的投資回報率為36.6%,落後地區僅為13.3%。資金投入的風險性在欠發達地區遠高於發達地區。投資回報率和風險性的顯著差距導致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入向大城市、大項目、大企業,對小城鎮、中小項目、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減弱。至2004年末,武威各國有商業銀行上存的資金達26.4億元。這些存款沒有在武威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