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美國的沃爾瑪超市,目前在全球開了近8000家分店,員工總數達190萬人。這些比航母還要龐大的跨國企業有著巨大的經濟實力,所以一旦沃爾瑪開出一家分店,方圓十裏內的雜貨店生意都會受到影響,有的甚至直接關門。
於是,有人開始質疑全球化。對於沃爾瑪這樣的外資企業進來開店,我們應該采取什麼態度?周邊的居民可能會歡迎沃爾瑪,因為買東西方便了,但是雜貨店店主就對它恨之入骨。這個質疑上升到國家決策高度,就是早些年我們在討論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的問題。
而同時,把持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貿易組織的往往又是大國。如在世界貿易組織內部,一般的決策都是通過協商而不是投票決定的。在這個機製下,強國就有更大的經濟、政治籌碼,能夠獲得更大的話語權,而一些小國就沒有說話的份兒。
所以,反對全球化的聲音也就出來了。自從這個世界貿易組織成立起,反對的聲音也就同時誕生。1999年11月,世界貿易組織第三屆部長會議在美國西雅圖舉行,大約有五萬人組成全球化抗議隊伍,雄赳赳氣昂昂地走上了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的街頭,對全球化表達不滿與抗議。這五萬人包括工會成員、宗教人士、綠色環保人士、土著人、人權與和平主義者、女權主義者、小農場主等各種身份的人。有那麼多抗議的人,警察就出來維護秩序,中間發生了不少衝突。在群情激憤之下,被視為全球化象征的麥當勞快餐店被搗毀,做了一回替死鬼。
在西雅圖爆發大規模示威遊行之後,包括印度、英國、法國、玻利維亞、瑞士、巴西、泰國等許多國家數以百萬計的人們自發地湧上街頭舉行抗議活動。所有這些反全球化的示威遊行都被稱為“99西雅圖運動”(Seattle99)。這也是全世界範圍內第一次反對全球化的大規模運動。
此後,一旦世界貿易組織或其他國際貿易組織到哪裏開會,遊行的隊伍就跟影子一樣出現在哪裏。最近的一次是在2009年9月,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三次金融峰會在美國匹茲堡召開。美國出動幾千名警察維持秩序,但還是難以抵擋大量的遊行人群。而每次遊行總會有一些店家被砸,所以匹茲堡的一些店家也學聰明了,在會議當天幹脆關門。門口還貼了一個告示:個人經營,非跨國企業。
如果走近這些遊行人群,拿個話筒擺到他們麵前,問他們為什麼要抗議全球化,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首先,我們前麵提到過,在看似公平的國際貿易體係之下,一些大國、富國占了不少便宜,而小國、窮國沒有籌碼跟大國談公平貿易,因此免不了吃虧。目前,貧窮國家占著全世界40%的人口,而全球國際貿易中隻有3%的錢是被這些國家賺到的;富裕國家擁有18%的全球人口,卻賺了全球國際貿易中75%的錢。這隻會導致窮國更窮,富國更富。
再比如,一些窮國的農民,種了一畝三分地,本來日子過得就很辛苦,但是一些發達國家給本國農業大量補助,如美國政府每年花在農業補助上的錢高達幾百億美元,這樣就能讓自己國家的農產品維持在一個十分低的價格上,出口到窮國去,價格比窮國農民種出來的還要便宜,因此窮國農民的日子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而通過關稅等手段對進口進行管製,也是發達國家常用的手法。比如,越南作為發展中國家,勞動力相對便宜,因此能夠生產出便宜的衣服、鞋子,賣到歐盟去,這導致歐洲自己生產出來的鞋子賣不出去,歐洲的鞋廠老板就有意見了。2006年,歐盟決定對越南的鞋子征收10%的懲罰性關稅,也就是說越南的鞋子進入歐洲市場,歐洲國家的政府先要額外抽10%的錢,這無疑會抬高越南鞋子的價格,那麼歐洲自己的鞋子就有優勢了。這樣一來,越南的鞋子可能就賣不出去,越南的鞋子工廠就會倒閉,製鞋工人就要失業。越南政府因此極力反對。但是反對歸反對,越南政府也沒有什麼辦法。原因在於像越南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大部分隻出口一些廉價的產品,你不想幹了,其他國家會有人幹;而這些產業又解決了越南國內大部分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所以越南政府不會也不能強硬地表示不跟歐洲人做生意了,否則會導致越南大量的鞋廠倒閉和工人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