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經濟全球化。現在不打仗了,也不搞冷戰孤立了,每一個國家都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與其他國家實現資源的交易。但這並不是說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益衝突就消失了。

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甲國生產大米而乙國需要大量進口大米,現在不能打仗搶糧了,所以乙國隻有老老實實向甲國買大米。於是甲國眼珠子一轉,說要高價向乙國出售大米,如果乙國不出這個價,甲國就幹脆不把大米賣給乙國,讓他們餓肚子。再比如,丙國種植大量的土豆,質量好而且價格便宜,但是丁國不讓丙國的土豆賣到自己的國家來,否則丁國自己的土豆就賣不出去了。諸如此類的矛盾在國際貿易中層出不窮。更何況每個國家都有大量的產品在進口和出口,在上麵的例子中,甲國向乙國出口大米,與此同時,甲國可能從乙國進口豬肉,所以如果甲國要高價向乙國出口大米,那麼乙國也會采取報複,讓出口到甲國的豬肉也漲價。就這樣,在所謂的全球一體化的舞台上,貿易戰開始風生水起。

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則需要有一個公平合理的國際貿易秩序,於是從20世紀90年代起,世界貿易組織就開始被我們所熟悉了。

為了適應全球經濟發展的需要,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正式成立了,這個組織就是電視裏每天在說的WTO。世界貿易組織是目前最重要的國際間貿易組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國家可以在一種相對公平的秩序之下進行貿易,同時,如果出現問題,可以找世界貿易組織去評理。目前有150多個國家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2008年,全球國際貿易總額達到15.77萬億美元,平均到全球67億人的頭上,每個人每年所消費的商品總價值中有2353美元(約1.6萬元人民幣)是外國產品(當然,這僅是統計學意義上的,因為最終產品的形成通常經過了多次半成品或原材料的出口與進口,這裏麵就有重複計算的問題了)。

但是每個國家的情況不一樣,因此在世界貿易組織這個框架之下進行國際貿易的責任和義務也不一樣。這樣一來,世界貿易組織每天的工作日程表上都是沒完沒了的談判任務,因為每個國家都不想自己吃虧,同時還希望能夠從其他國家那兒占點便宜。

早在1986年7月,中國政府就向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關稅及貿易總協定”遞交申請,要求恢複中國締約方地位。直到2001年,中國才最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後談判共談了15年。用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話來說是“黑發人談成了白發人”。那麼這15年都談了點什麼呢?其實談的就是中國如何開放,開放哪些領域,開放的步伐多大以及其他國家的市場如何相應的對中國開放。

正是在不斷的討價還價聲中,全球化來到了我們的身邊。但是人們很快發現,全球化的口號沒有錯,可新的不公平又出現了。

每個國家的實力和國情不同,這就注定不能均等地參與國際貿易。一些實力強大的國家有巨大的研發和生產能力,能夠源源不斷地把產品賣到其他國家去。比如,美國有強大的科技實力,能夠走出微軟、穀歌等大企業,而一些小國,實力就弱了很多,甚至沒有信息產業,因此全球化對於他們而言,就是打開國門,讓微軟和穀歌進來。但如果不打開國門,一方麵自己國家用不上這些產品;另一方麵,就要被美國指責你不開放。這就讓一些小國在全球化的問題上很糾結。

而即便是同一個行業,不同國家的水平也相差很大。如美國的汽車工業很發達,技術很成熟,而且生產規模化,因此汽車的價格相對較低。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汽車工業還沒有到達那個階段,現在如果開放,讓同樣低價的美國汽車隨意賣到本國去,那麼本土的汽車行業就立馬死翹翹。全球化和保護民族工業之間的衝突又是一個糾結的問題。

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越是強國越擁有強大的話語權。這個話語權有多大?我們可以看一下全球500強的跨國企業。在這500家企業中,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意大利、日本最發達的七個工業化國家(G7集團)的企業共有約360家,占到總數的四分之三,其中美國大約有150家,遠遠多於其他國家。所以,全球化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為這些跨國企業開綠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