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全球化隻是另一個沙場(2 / 2)

麥卡錫發起的這場運動常被稱為美國的“文化大革命”,給美國自己帶來了很大的負麵影響。後來美國政府也給很多受到迫害的文化科技界人士平反,卓別林、錢學森和斯諾等也都被美國政府邀請返回或訪問美國。

在冷戰期間,東西方國家都拿著原子彈指著對方,但是誰也不敢貿然開火。前蘇聯和美國等大國盡力避免正麵衝突,然而在這樣的氛圍當中也難免會有走火的時候,因此一些局部戰爭就成了彼此較量的練兵場。美國在50年代和60年代分別發動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這兩場戰爭本質上就是東西方陣營之間的戰爭。而作為朝鮮和越南的支持者,前蘇聯和中國都在這兩場戰爭中投入了大量援助,用以對抗美國。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的對立和戰爭政策也在美國國內引起了巨大的反彈,尤其是在越南戰爭陷入困境的時候。美國人看到政府的巨額戰爭投入沒有帶來實質上的好處,而美國國內的經濟狀況急轉直下,這個時候,美國民眾對社會的不滿就表現出來了。在六七十年代,美國社會經曆了一係列的社會運動。

首先,美國反戰運動興起。美國人開始懷疑美國政府在亞洲的策略,抗議政府的戰爭行為。抗議的極端事件發生在1970年5月4日。當時美國肯特州立大學學生舉行遊行,抗議美國政府入侵柬埔寨,而俄亥俄州警察在鎮壓的過程中開槍打死了參加抗議的4名學生。這個事件引起了美國民眾的公憤,接下來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全國學生總罷課爆發,10多萬名學生浩浩蕩蕩跑到首都華盛頓進行抗議。

與此同時,嬉皮士運動在美國興起,那些對現實有意見又無可奈何的年輕人開始用消極的方式來表達這種不滿。嬉皮士號稱反對戰爭、維護人權,卻又提倡用一種“落後”方式來實現,即回到農村去,采取合作企業,過人民公社生活等做法。但是,嬉皮士又講究個性,往往穿著特立獨行,喜歡留大胡子,看上去很邋遢。更離譜的是不少嬉皮士濫用毒品,這也成為他們反戰的一個重要借口。

在出現褒貶不一的嬉皮士運動的同時,美國的女權運動、性解放等運動也是一浪高過一浪,給美國社會的傳統價值觀帶來很大的衝擊。所有這些運動歸結起來就是美國人對外的熱情被阻隔了,隻有自己憋著,最後憋不住了,就通過非正常的途徑爆發出來。

到了1980年前後,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兩伊戰爭爆發,這直接導致原油日產量銳減,國際油價飆升。這場能源危機直接引發了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經濟衰退,也加重了美國人對政府的不滿。1981年,一名叫約翰·欣克利(John Hinckley)的美國年輕人照著當時的美國總統裏根就是一槍。裏根命大,沒有什麼大礙。而約翰後來被認定是精神病,被判無罪。這引起整個美國上下的不滿,美國很多州最後修改法令,對精神病的認定采取更加嚴格的標準——這個是題外話了。

這個時候,政府的冷戰政策又延伸到更大的領域。1980年,第22屆奧運會在前蘇聯莫斯科舉行,以美國為首的64國因前蘇聯入侵阿富汗而聯合抵製這場奧運會。四年後,第23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作為報複,前蘇聯等16個國家也拒絕參加這場奧運會。

而正當這種對立的局勢處於白熱化的時候,從80年代末期開始,東歐發生劇變,隔離東德和西德的柏林牆被推倒,之後“帶頭大哥”前蘇聯也解體了。東西方國家之間的冷戰也隨之自動宣告結束。在美國和歐洲人的歡呼聲中有作為勝利者的喜悅,更有對世界重新融為一體的興奮。

所以從90年代開始,“全球化”便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代名詞。在經曆了世界大戰和冷戰的各國都認識到,無論是戰爭,還是隔離,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隻有大家一起以和平的方式共事,才會利益共享。

於是,世界又開始熱鬧起來了。國家領導人不停地出訪,參加各種國際會議;跨國公司開始瞄準每一個有前途的市場;奧運會沒人抵製了,韓國隊和朝鮮隊也手拉手入場了。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除了使用更多的國外產品,觀看更多的國外電影之外。我們的視野也變得開闊了,出國也不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可以說真正能夠“胸懷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