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李開複的總部壓力(3 / 3)

同時,跟十年、二十年前相比,現在世道不同了。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跟美國之間的差距在縮小,中國的各種機會越來越多,所以無論是剛畢業的留學生要找工作,還是在美國已經工作多年的人想尋求突破,大家都開始把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了中國。

最安全的辦法就是能夠讓公司派到中國去,這樣進可攻退可守。如果在中國有其他好的發展機會,那麼可以輕輕地揮一揮衣袖,跟美國老板說拜拜;如果沒有好機會,甚至覺得在中國工作還不如待在美國呢,那就再回美國完事。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想,但是這些因素也會導致一些人把外派到中國的機會當作之後在中國發展的一個跳板,因此做起事情來難免“身在曹營心在漢”。

比如李開複,很多人覺得他到了中國之後太熱衷於到高校去演講了。李開複在穀歌中國期間,頻繁地出入各個高校,做了幾百場演講,直接麵對幾十萬學生。這裏引用一段《李開複自傳》中的描述:“2005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整整一個月,我和我的團隊穿梭在中國十多個城市的校園裏。那段日子裏,我每天5點起床,6點出門,8點坐上飛機,11點到達校園,跟學校領導和一些學生見麵,下午演講,晚上繼續演講,23點到酒店登記入住。如此循環往複。”

而實際上,去高校無論是要推廣穀歌的企業文化還是招人,都是人力資源部門可以應付的事,用不著每次都請大老板出馬。所以盡管李開複喜歡跟年輕人打交道,也受學生歡迎,但是作為穀歌中國的一把手,還是有人覺得他有點熱情過頭了。

除了演講,李開複還熱衷於出書。同樣在他為穀歌中國工作期間,基本上一年出一本書,大部分是勵誌類的,主要也是麵向年輕人群體。

李開複於2009年9月4日從穀歌辭職,三天後,他宣布成立“創新工場”。這個“創新工場”的目的就是“幫助中國青年成功創業”。這份新工作跟李開複當初四處演講和出書的事情一脈相承,所以如果有人懷疑他早就在為自己的新工作做鋪墊,也不是完全沒有根據吧!

同樣,穀歌中國的其他高管也在走類似的一條路。

郭去疾2005年跟隨李開複來到中國,開始穀歌中國的宏偉大業。郭去疾在穀歌中國擔任總裁特別助理。2009年2月,郭去疾離開穀歌成立了一家名為“蘭亭集勢”(lightinthebox)的公司,開始自己創業。

周傑,清華大學畢業,之後留學美國。2002年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後進入美國穀歌工作,2006年被派到穀歌中國,擔任產品經理,兩年後離開穀歌,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叫作“浪淘金”的公司。

沈思,200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之後留美,在斯坦福大學獲得管理學和計算機的雙碩士,畢業後加入美國穀歌總部,擔任產品經理,2007年被派到穀歌中國,負責穀歌中國的移動部門,2008年離開穀歌創立“木瓜移動”(Papaya Mobile)。

……

到現在,穀歌中國最初的海歸元老基本上都走光了。這裏固然有員工自己的算盤,但是作為穀歌,也應該在用人機製上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