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歌與中國競爭對手百度之間的恩恩怨怨豈是三天三夜說得完的?讓我們回到十年前,從百度公司的成立說起。
1999年年底,李彥宏和徐勇在美國矽穀成立了百度公司(Baidu Inc。)。“百度”這兩個字來自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一首著名的詞《青玉案·元夕》:“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應該說“百度”這兩個字很好地體現了搜索引擎的內涵。
李彥宏和徐勇成立百度公司有一個大背景,就是20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熱。當時互聯網在美國興起不久,引來很多個人和企業的關注,一些企業也開始籌建公司網站,這讓很多人覺得互聯網是個巨大的金礦,開始紛紛投身這個行業。當時,由於普遍看好互聯網這個行業,因此任何一個網站都可能吸收到大量的風險投資基金。風險投資的老板們入股一個網站之後,包裝一下,迅速上市。美國股民也都覺得買互聯網企業的股票一定會升值,於是大量的社會資金又紛紛跟進。以高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在1999年隻有1000多點,但是隨後一路暴漲,到了2000年3月份的時候上漲到5000點,創下了曆史記錄。一些美國專家還在媒體上宣稱,納斯達克要漲到10000點。
然而,持續暴漲的納斯達克股指引起了美國政府的擔憂。為了避免更大的風險,美聯儲決定提高利率,收緊銀根。互聯網泡沫立馬就“嘣”的一聲破滅了,清脆而響亮。到了2001年,納斯達克指數打回原形,跌到2000點以下。一大批互聯網企業因為資金鏈的斷裂,不得不關門走人,打哪來的回哪去。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當時是個人就想做網站,李彥宏和徐勇兩位也不例外。李彥宏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去了美國留學,當互聯網熱潮襲來的時候,他正在矽穀一家叫InfoSeek的搜索引擎公司工作。而當時的穀歌還淹沒在矽穀多如牛毛的互聯網公司中,搜索引擎市場呈現出InfoSeek等大小十幾家公司群雄逐鹿的局麵。李彥宏要做互聯網創業,做什麼好呢?很自然首先想到的就是把自己熟門熟路的InfoSeek做成中文版。
百度的另一位創始人徐勇也畢業於北京大學,讀的是生物係,之後在美國德州A&M大學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去加州伯克利大學做了博士後,然後分別在QIAGEN, Inc。和Stratagene兩家美國醫藥公司工作,是公司的高級銷售經理,也就是賣藥的。在美國賣藥算是高收入的行業,但是比起隔壁矽穀互聯網日進鬥金的紅火場麵,徐勇坐不住了,於是也改行做起了互聯網。
李彥宏的太太馬東敏同樣也是留美博士,跟徐勇一樣是讀生物專業的。畢業之後馬東敏進入一家醫藥公司做銷售,和徐勇算是同行。1997年,馬東敏在一次聚會上結識了徐勇,由此李彥宏也通過自己的太太馬東敏認識了徐勇。
也就是在1998年前後,李彥宏有了創業的想法。技術對他來說不是問題,但是必須要找錢。正好在這個時候,徐勇拍攝了一部《走進矽穀》的記錄片,講述美國矽穀的發展曆程。在拍攝這部記錄片的時候,徐勇認識了一些矽穀的風險投資商,算是搭上了不少人脈。
正在找錢的李彥宏聽到這個消息,覺得徐勇或許能夠幫助自己結識那些風險投資大款,於是李彥宏把徐勇叫到自己家裏,跟他說了自己的創業計劃,並且給了徐勇兩個回報選擇:第一,按照拉到投資金額的1%提成;第二,兩人按照股份形式合作,李彥宏拿三徐勇拿一。徐勇選擇了後者。
說幹就幹。李彥宏開始準備商業計劃書,徐勇開始跟他認識的風險投資大款逐一聯係。很快,徐勇就聯係上了半島資本(Peninsula Capital)的投資人格雷格·潘納(Greg Penner)。格雷格聽了李彥宏和徐勇關於百度搜索引擎的商業計劃,覺得很靠譜,便決定投資,不光自己投資,還拉來了另一個風投資本——因特格萊特夥伴投資公司(Integrity Partners)一起投資。雙方各出資60萬美元,這就是百度最早的資金來源。
1999年12月24日,在美國人的平安夜裏,李彥宏和徐勇懷裏揣著這120萬美元登上了回國的飛機。
飛機落地,李彥宏和徐勇選擇在北京中關村落腳。百度在北大資源賓館租了兩個房間,同時招了五個人。而這五個人大部分都是年輕人,要麼剛從學校畢業,要麼還在學校讀書來百度實習。後來百度發達了,媒體也用春秋筆法來寫這段創業史,這五個人加上李彥宏和徐勇被稱為百度呼風喚雨的“七劍客”。
到了2000年5月,百度的中文搜索引擎終於做出來了,可以搜索500萬個網頁。而當時,中國大概有900多萬個互聯網用戶。
在百度開發搜索引擎的同時,李彥宏和徐勇也開始拉客戶。2000年5月,同樣具有美國風險投資背景的矽穀動力成了百度的第一個客戶。在隨後的幾個月裏,搜狐、新浪、網易、263、Tom。com等網站均成了百度的客戶,百度向這些主流的門戶網站提供搜索引擎服務,這也是當時百度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