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李開複的總部壓力(2 / 3)

穀歌中國和穀歌美國總部之間的權責不清毫無疑問也會影響公司的決策效率。李開複上任以來,頻繁地奔走於北京和美國矽穀之間,向總部彙報和說明情況,而這一切的根本則在於穀歌長期以來對中國市場定位的不清晰——穀歌中國究竟應該是美國穀歌的翻版,還是完全按照中國市場推倒重來,或者選擇其他的第三條道路?而實際上,穀歌美國總部還是偏向於穀歌中國要忠實於英文母版的內容,否則穀歌也就不是穀歌了,因此不願意過多推出隻用於某個市場的特殊項目。

所以也不難理解,當2009年李開複離開穀歌之後,主管大中國區業務的穀歌全球副總裁劉允說:“我們不是Google China(穀歌中國),而是Google in China(在中國的穀歌)。”這話意味深長,就是說穀歌中國不是一個獨立的門戶,正確的理解應該是美國穀歌在中國。同時劉允還表示,穀歌在李開複主政的幾年裏推出了很多本地化的產品,但是經過一番權衡之後,穀歌在策略上會做出一些戰略調整,這也就是說李開複時代的路線被拋棄了。

而當中國媒體和用戶還在揣摩劉允這番言論,探聽穀歌中國在他主導之下會采取何種市場戰略的時候,誰也沒有想到在2010年1月,穀歌美國總部就發布準備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聲明中還特地強調,這個決定完全是根據美國市場做出的,與穀歌中國無關。

如果穀歌美國總部做出這樣一個決定而完全沒有征詢穀歌中國管理層的意見,那麼也太不把穀歌中國的管理層當回事了。如果穀歌中國管理層知情,穀歌總部說這話的用意隻是替穀歌中國管理層承擔所有的責任和風險的話,那麼就很難解釋消息傳出之後,劉允和楊文洛還聯合發表聲明,說“穀歌中國的員工們仍在一如既往地努力向我們的用戶和合作夥伴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暗示穀歌不會走。可事實上,穀歌在2010年3月正式把Google。cn的服務器搬到中國香港,而且可能還會采取進一步的行動。這又與劉允和楊文洛的聲明背道而馳。之後,也有媒體爆料說,穀歌中國管理層確實是在美國正式公布這個消息之前得到這個通知的。這也說明,在如此重大問題的決策上,穀歌中國的管理層並沒有參與其中,穀歌總部還是牢牢掌握大權。

中國外企與其美國總部的權力分配問題幾乎存在於所有的跨國企業中。但是在說到穀歌中國的時候,我們尤其要強調這個問題,因為這可能是關係到穀歌在中國成敗的最關鍵因素。原因前麵多次講過:互聯網是一個特殊行業。這個行業不同於一般的生產製造行業,互聯網涉及到文化的層麵,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巨大,這種差異也體現在互聯網的產品上,美國的標準未必適合中國的市場,因此很多公司才要做本地化,開發適合中國的互聯網產品。而穀歌的美國高層處廟堂之高,他們對中國互聯網市場的了解極其有限,如果不能讓真正了解市場的人掌握權力,就會導致穀歌中國實施策略有失水準。

除了決策機製之外,使用清一色的海歸高層也存在著一定風險。

長期以來,在美國工作的中國人如果做到一定的級別,是很願意被派到中國來的。這裏麵的理由有好幾重。首先在美國的上升空間有限,競爭激烈,如果外放到中國,升遷機會比美國大;其次,派到中國的高管依舊拿著美國的工資和福利,這日子過得不是一般滋潤;此外,很多人在美國呆了很長時間,難免會對同一個環境感到厭倦,甚至可能還有點想念中國老家,等等。因此,現在如果有個機會去中國工作,一舉多得,所有問題都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