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這層區別,就很好解釋土豆網在中國和Youtube在美國的不同。中國用戶上土豆網是去看連續劇和綜藝節目的;而美國用戶上Youtube主要是去找一些新鮮、好玩甚至是無聊、惡搞的視頻,要看電影電視的話,美國人還是會去買正版DVD,或者付費下載有版權的視頻。如果老美不能理解這個區別,還死活在版權問題這棵樹上吊著,那麼按照美國經營Youtube的思路來中國經營Youtube中國市場,注定很難成功。
這種文化的差異無處不在。比如,我們要進行產品設計和市場營銷,首先要研究心理學。比如網頁界麵的設計,首先要考慮到這個網站的定位,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有哪些人會過來看,這些人的使用習慣又如何。所以即便是看似簡單的穀歌搜索界麵,也是在做了大量調查研究之後才決定的。再比如,中國人喜歡用喜慶的紅色,每到過年過節,一些主流的門戶網站都做成了紅色背景,用戶雖然沒有紅包拿,但是看著心裏也舒服、喜慶,而老美就不會這樣幹。
中國互聯網用戶的構成和使用習慣還跟經濟發達水平有關。比如美國經濟相對發達,幾乎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人人都可以在家裏上網;學校、公共圖書館的電腦很多也都是免費對公眾開放,供公眾上網。而中國目前還沒有發達到這種程度,因此每一個城市都有大大小小的網吧,裏麵聚集了大量的學生和年輕人在聊天或者聯網打遊戲。這些人也是中國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在中國的網吧混過,美國企業就很難理解網吧裏中國草根網民的需求。
而這些草根的互聯網用戶又有一種頑強的文化免疫力。如果是一個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的中國網民,他可能很容易接受一些新鮮的美國網站;但是對於那些混跡於網吧的草根互聯網用戶而言,美國離他們太遙遠,美國的東西可能太“陽春白雪”,他們隻要有QQ和魔獸世界,人生就完整了。
所以,在互聯網產品的設計和推廣方麵,因為文化和使用習慣的不同,美國的互聯網企業往往有先天的認識不足。這是互聯網企業與其他企業一個最大的不同。假如美國的一個銀行來中國,中國人可能會看重他們,覺得他們很先進、很牛叉,被他們忽悠去購買他們的投資產品,因此完全可以把美國銀行的那一套搬到中國來,不存在水土不服的因素。而對於互聯網企業,如果同樣把美國的產品原封不動地拿到中國來,而不考慮中國文化的特殊性,中國用戶最多一開始覺得有新鮮感,但日久天長未必真能適應中國市場。這也是包括穀歌在內的IT企業每天在強調“本地化”的原因。
美國互聯網企業在中國不能做大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前麵講過的“網絡效應”。這個網絡效應讓中國企業在時間上占盡了先機。比如搜索引擎,在剛開始的時候,市麵上有十幾家公司,誰也沒有做大。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家企業能夠迅速崛起,並且馬上占據絕對的市場份額,隻要不出現特殊情況,其他企業就很難再進來了。其他領域也是如此。
眾所周知,中國人的模仿能力世界第一。任何形式的網站,美國隻要做出一個新的樣式出來,保證第二天早上起來就能看到有100個中國網站跟它長得一模一樣。所以以雅虎為代表的門戶網站一出現,中國就有了新浪、搜狐、網易;以ICQ為代表的即時通訊工具一出現,中國就有了QQ;以穀歌為代表的搜索引擎一出現,中國就有了百度;以Youtube為代表的視頻共享網站一出現,中國就有了土豆網;以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網站一出現,中國就有了開心網……
這個還是要感謝網絡把全世界都聯通了。如果要仿造人家電腦、手機,先得把機器買過來,拆開了分析半天。遇到點技術難題,還得琢磨一陣,費不少時間。而這個網站,那是沒有時間差的,美國一出來,中國立馬就能夠看到,而且現在技術也不是問題,所以美國人一旦做出一個,中國人立即就能做出100個山寨網站,這點的確讓美國人很惱火。
不過中國這100個同樣的山寨網站的局麵不會維持太長時間,過不了多久,這100家網站經過互相廝殺,餓死的餓死,踩死的踩死,90多家關門,市場被一家或者幾家公司占領。而美國的企業也是經過同樣的廝殺,由一家或者幾家企業占領市場。這個時候如果美國人想要拓展中國市場,就會發現中國的網站已經牢牢鎖住了中國用戶,美國的網站再怎麼使出渾身解數,也還是不能把用戶搶過去,最後也隻能感歎一句:我來得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