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都是人在經營。因此說到穀歌中國的經營,不能不說說在這些外資企業中的員工們。究竟是哪些人在主導著穀歌中國的決策呢?那些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在穀歌裏麵又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我們還是先從李開複博士說起。按照美國人的思維,如果要派一個人去管理中國業務,首先這個人應該為美國人所信任,至少應該是熟悉的,否則把這麼一個人放在中國,看著幾百號人的一個攤子,山高皇帝遠,怎麼保證他能夠按照你的決策在做事?其次,這個人應該熟悉中國市場。如果不熟悉中國市場,那麼領導中國市場業務也就無從談起。
按照這兩個條件,一些在美國本土工作,並且擔任一定領導職務的華人就很自然地進入了穀歌的視野。這些華人在美國工作多年,已經很熟悉美國企業的那一套,美國人也熟悉他,而要熟悉中國市場,那麼華人總比大鼻子老外強得多。
但是熟悉美國企業並了解中國市場這兩條又是互相矛盾的。因為在美國,一般人要是做到一定級別——哪怕是中層——也要混個十年八年的。而對於華人而言,如果不是土生土長的ABC,一般都是先去美國讀書,不少還讀了博士,要做到企業一定領導級別的時候,都已經步入中年了。
李開複就是這樣的背景,在中國台灣出生,高中去美國讀書,哥倫比亞大學的本科,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博士,畢業後在蘋果、微軟等大公司工作,在美國生活了30多年之後才於2005年被派到北京領導穀歌中國的業務,當時他已經44歲了,在文化和生活上已經受了美國很大的影響。這個時候如果要談對中國市場的認識,尤其是互聯網這樣日新月異的新興市場,還是要做不少功課的。
別說李開複這樣在美國呆了幾十年的人,就連那些在美國才呆上一年半載的小年輕們,日常生活中也會被美國的橄欖球比賽或者好萊塢的大片包圍,而與中國流行文化逐漸遠離,這樣一來,對中國社會的認識就會或多或少地脫節。
此外,外企在挑選中國分舵掌門人的時候,往往從大公司中去挑選。而這個大公司的員工值得一說。
中國人都希望到中石化、中石油、中移動等這樣待遇好的大國企去工作。美國人其實也一樣,到大公司裏找一份工作是美國人的就業首選。每年到了高校畢業生找工作的季節,大公司的HR(人力資源部門員工)們就會被簡曆壓死,然後優中選優,比智商、比情商,用變態的麵試題考他們,幾輪PK下來,才把他們認為最優秀的人招進去。
所以在穀歌這樣的公司裏,大部分人都是美國名校畢業,不少還都是博士生。中國每年去美國留學的北大、清華的高材生們,在美國獲得博士、碩士學位之後,每天祈求上帝佛祖真主保佑的就是能夠進這樣的大公司裏工作。
美國大公司的好處自然不用說,福利好,管理規範,尤其像IT企業,技術人員的收入也比其他行業高。隻要不裁員,每天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日子過得優哉遊哉,用不了幾年,就可以實現家中有屋又有田的生活了。所以美國的大公司從某種意義上講,跟中國的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很相似,醫療、社保等福利都有保障,下半輩子有了著落,一般人也就踏踏實實工作,不會見異思遷了。
大公司組織嚴密、管理科學,這是好事,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有弊端。說管理科學是好事,是因為一旦公司決策層做出一個重大決策,下麵就一級一級執行下去,每個人分工明確,做好自己的一攤子事情,很少出現推諉扯皮的現象,做事的效率就高。說這個製度存在弊端,是因為決策權往往掌握在公司最上層,公司的中層和基層員工沒有多少說話的份,隻要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就好,這樣時間一長,即便是名牌大學的高材生,他們的鬥誌也會被磨滅,做事情按部就班,不用標新立異,有的甚至開始混日子了,因此官僚主義作風在美國大企業中也是一個普遍現象。
當然,讓這些在美國大企業工作多年的華人回到中國做“海龜”,領導美國企業在中國分店的業務,那麼這些“海龜”看問題的視角肯定跟中國本土摸爬滾打的“土鱉”們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