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中國互聯網:美國IT企業的滑鐵盧(1 / 2)

穀歌還是難逃美國互聯網企業在中國來一家敗走一家的命運。很多美國人想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喜歡美國的東西,上至電腦、汽車等高科技產品,下至衣服、鞋子、漢堡、可樂等生活用品,甚至美國的肥皂劇和好萊塢的電影也能讓中國的觀眾如癡如醉,唯獨這個互聯網,任憑美國公司怎麼樣討好中國用戶,中國用戶好像都打了防疫針,不買美國公司的賬。

這就要問一個似乎沒有答案的問題了:互聯網到底是什麼?說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是因為自從互聯網誕生以來,互聯網行業的內容在不斷變化。早期的門戶網站更像是平麵媒體的網絡版,後來視頻出現了,互聯網就延伸了電視的觸角。再後來,個人網站出現了,人們可以在網站上展示個人信息,成就了個人也能向大眾發布信息的先例。然後,論壇出現了,人們就跑到論壇裏灌水、聊天,用戶可以在那裏互動,包括互相勾引和互相掐架。接著,聊天軟件出現了,勾引和掐架可以通過私密的方式進行。再後來,博客出現了,社交網站出現了,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就變得更加個性化。到了今天,網絡上可以同步收看電視,可以同步跟人視頻聊天,可以即時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

所以要問互聯網是什麼,還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夠說清楚的。如果一定要進行總結的話,那麼互聯網應該是信息發布和傳遞的一個工具,隻是這個工具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更新,具體表現出來就是不同性質、不同功能的網站或者軟件。

同時,由於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現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互聯網之中。這種參與不僅是瀏覽和接收信息,同時還包括用戶自己去發布信息,對信息進行反饋以及與其他用戶的互動。這個時候,用戶創造了互聯網的內容。做個通俗的比喻,互聯網就好像是一個菜市場,有人去那兒買菜,有人去那兒賣菜,有人在那兒瞎溜達,甚至有人吵架鬥毆,邊上還有一群人看熱鬧。因此對於互聯網企業而言,用戶數量和用戶參與就顯得十分重要。如果沒有用戶,光剩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菜市場,即便是七星級的,也毫無意義。

而說到互聯網的內容,就不得不說互聯網文化。中國人的文化和美國人的文化之間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美國人相對個性獨立、表達直接,而中國人則有跟風湊熱鬧的心態,而且還比較講麵子。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即便你對辦公室裏坐你對麵的那位有意見,也不會當麵直接說出來。不說出來憋得難受怎麼辦?沒關係,回家上網,找一個論壇,把你對麵那位數落一通,保證能夠引來成百上千的人圍觀,其中肯定還有跟你同病相憐的三五知己,說他公司某某人也是如此,等等。

互聯網讓中國人這種心態有了表達和宣泄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就是中國互聯網的草根文化:一種夾帶著中國人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通過互聯網這個工具發揚光大。具體表現出來,那就是一個家長裏短的帖子能夠在互聯網上有幾十萬的訪問量,引來無數人的回複,其中不乏“頂”這樣毫無實質性內容的湊熱鬧回複,甚至像“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這個神帖一樣蓋到幾十萬層。這也就是在中國互聯網市場中,論壇這種最古老的形式能夠長期紅火的原因——大家都喜歡看熱鬧,說兩句。今天的互聯網即便進步到Web 2.0的社交網站時代,不少人還是在開心網上轉帖、投票、評論,如果還有閑工夫,就去偷菜,總之人多熱鬧。

中國人的文化心理是一方麵,而另一方麵,在中國目前的社會體製下,供普通人使用的傳統輿論渠道不是很多,有人對社會問題不滿,要發牢騷,無法理直氣壯地說出來,於是互聯網就又成了表達這種不滿的工具。在實際生活中,我惹不起還躲不起嗎?但是在網上,我有意見就說,而且還都隱姓埋名,謝絕跨省!在這種社會輿論大環境中,中國互聯網上的牢騷重一點,爭論多一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這兩點我們中國人都很明白,但是要讓老美明白,難度不小於讓拉登和奧巴馬坐在一起吃頓飯。美國也有互聯網草根文化,但是美國人的草根文化更多的是傾向於個人主義,所以無論是Youtube,還是Myspace,很多用戶都把它作為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大量原創的音樂或者視頻作品。甚至有些人實在沒什麼特長,就在電腦前架一個攝像頭,每天對著攝像頭聊上10分鍾的天,然後錄下來上傳到Youtube。這樣的人在美國實在太多。罵他們腦殘的人也有,但是更多的人覺得好玩。

而在中國,特立獨行的芙蓉姐姐是少數,但是隻要出一個,馬上就能達到嘩眾取寵的效果。下麵起哄的是絕大多數,也就是看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