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大公司的成長一般都是“創新 規模化”的套路。可口可樂的配方出來了,很好很創新,之前沒有同類產品,市場反應也不錯。可口可樂公司覺得既然大家喜歡,就立馬進行規模化生產,弄它個百千條灌裝線,把一模一樣的可口可樂賣到全世界去。他們還真成功了,現在可口可樂每年能賣出200多億箱,地球人都在喝一模一樣的可口可樂。
美國的跨國公司長期以來走的都是這樣一條路線。隻不過通用賣的是汽車,耐克賣的是鞋子,肯德基賣的是炸雞腿。這些東西在全世界都可以用一個標準去衡量。而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的老大,技術上先進,很多最前沿的創新產品也都是來自美國,於是美國企業又往往是很多標準的製定者。因此這些產品在賣到世界各國的時候,很少因為技術標準的原因而受到阻撓。即便有,也是稍加調整,就能解決問題的。例如有些國家汽車的駕駛座在右邊,通用就要做相應的調整,但是汽車還是汽車,不會不燒汽油而改用毛驢做動力。耐克的衣服、鞋子也是如此,亞洲人身材普遍比美國人小一些,所以尺寸大小號也要做一些改變,但是褲子還是上麵一個大窟窿下麵兩個小窟窿,美國出來的產品模板照樣可以使用。
與此不同的是,穀歌處於互聯網行業,或者說信息產業,信息就涉及文化和內容,進一步說涉及到意識形態,在這一點上,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特點,尤其是東西方國家,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往往是巨大的,不是西方人能夠了解的。西方文化對於中國人來說也是如此,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中國人在美國生活了幾十年還是覺得無法真正融入美國社會的原因。
再有,文化也好,意識形態也好,本身是看不到、摸不著的,甚至是說不清楚的東西。比如說我們中國的文化是什麼樣的文化?一百個人有一百個答案,而且永遠也不會有標準答案,隻有慢慢去體會、去揣摩。而美國人做事情講究透明,講究量化,任何項目都是一大堆數據,因此注定不能通過一份報告或者一本書讓美國人真正了解中國的文化,中國人是怎樣想問題的。
所以我們就不難發現,穀歌盡管在歐洲也受到了一些指責,但一般都是經營層麵的,比如侵犯人家版權了人家就要告你,比如你太強大了搶光了別人的生意,人家也要告你。但是穀歌在歐洲幾乎沒有發生意識形態和內容管製方麵的衝突,原因就在於美國和歐洲之間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十分接近,美國和歐洲對文化內容管製上麵的製度也頗為接近,因此穀歌在美國的那一套在歐洲也沒有太大的水土不服。這也是美國能夠在歐洲長驅直入,穩坐老大的原因。
而在亞洲的很多國家,穀歌就不那麼爽了。市場份額不大,錢賺不到先不說,關鍵是穀歌不明白為什麼美國的那一套在亞洲幾乎難以奏效?比如互聯網的開放和自由在美國不是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在歐洲也是如此,但是為什麼韓國政府就出來要求使用實名製?沒有先例的啊!
這裏姑且不去討論是否應該實行網絡實名製,擺在穀歌麵前的就是很簡單的Yes還是No的問題。穀歌一方麵必須要遵守所在國的法律,否則韓國政府就有權把你給掐了,穀歌就隻能打包回美國老家。但是另一方麵,如果穀歌真的跟韓國政府合作了,那麼他就要按照韓國政府的要求使用實名驗證係統。這樣一來的話,穀歌要專門開發一個新係統,美國總部沒有現成的模板可以提供,這要花費很多力氣。
而最為重要的是,一旦Youtube按照韓國政府的要求進行了實名注冊,那麼韓國的Youtube就不會像美國的Youtube那麼血統純正,而是成了美國Youtube跟韓國當地文化和意識形態的一個混血兒,在美國人看來估計還是混得不好看的那種。
這樣一來,事情就複雜了,穀歌腦袋也大了。是要那個美國血統純正但是可能沒法在韓國混下去的Youtube,還是要那個不怎麼好看但是可以繼續在韓國混的韓美混血Youtube?
如果穀歌現實一點,把賺錢放在第一位,那麼他可能會選擇那個韓美混血Youtube,繼續在韓國市場生存下去。然而這又引發了一個新問題,那就是Youtube的品牌形象問題。同一個品牌的產品在不同的市場品牌定位可能略有不同,但是不會有天上地下的區別,比如LV在法國是奢侈品牌,在其他市場也絕不會當作大白菜來賣,除非是山寨貨。所以產品和品牌形象的正統性或者一致性,是一些大企業極力維護的事情,否則因為產品定位的不同,公司的經營策略和營銷模式都要發生改變,一般企業都不會這樣去做。
Youtube在美國是一個自由的視頻網站,不管是電影電視,還是路邊拍的生活視頻,大家都放到Youtube裏來,然後唧唧喳喳地發表評論。穀歌的Youtube是這樣一個形象,所以無論Youtube到哪個市場,穀歌都是要維護其這麼一個形象,絕不能成為一個枯燥的、以說教內容為主的視頻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