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歐洲,似乎每天都有人沒完沒了地在告穀歌,但是穀歌想想自己在歐洲占據了這麼大的市場份額,錢也賺了不少,大丈夫能忍則忍,這些事情估計不會太放在心上。但是對一些新興市場,穀歌就無法這樣心平氣和了。因為穀歌在新興市場中基本上被一些“地頭蛇”壓著,中國用戶熟悉的百度就是其中一個,並且,隻是其中一個而已。
同樣來自Techcrunch的數據顯示,穀歌在一些新興市場的表現不佳。還是以搜索引擎為例,穀歌的市場份額分別為:
在這幾個新興市場中,穀歌印度和穀歌巴西相對出色,不過那是有原因的——人家印度說的是英語,巴西說的是葡萄牙語,雖然不是英語,但是也跟英語同宗。
所以說,如果穀歌僅僅在中國表現不佳,那可能是有中國市場的特殊性,但是在那麼多亞洲國家(和地區)中都不怎麼樣,就應該從穀歌本身去找原因了。這裏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亞洲語言和歐洲語言有著本質的區別。
穀歌在美國雇用了大量的語言學家,很多都是美國名牌大學的語言學博士,這些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對語言逐字逐句進行解析,研究詞跟詞之間、詞跟句之間的聯係,然後生成一個龐大的數據庫。有了這個數據庫,任何一個網頁都會被自動提取關鍵詞,在用戶搜索的時候進行準確配對。
這些工作都是從英語開始的,然後推廣到其他語言。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這些語種雖然跟英語有區別,但是同屬西語係,構詞組句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總體上都算適用。
然而亞洲的語言實在太複雜。以中文為例,中國人最基本的語言單位是“字”,這是英語中所沒有的。而單獨一個字的意思往往很模糊,隻有跟不同的字組合成“詞”才會有一個明確的意思。所以要同樣搞一個關鍵詞識別係統或者詞語關聯識別係統,中文就要比英語複雜很多,日文、韓文也是如此。正是這些我們小學生都很熟練的組詞難為了穀歌這個高材生。而穀歌目前隻是采用英語作為母板,這在中文搜索質量上就要打折扣了。這也是很多人覺得百度的中文搜索比穀歌要好的原因之一,尤其在搜索非常口語化的內容的時候。
除了語言,還有一個文化上的差別。歐洲國家和美國雖屬不同國家,但是文化較為接近,就連南美國家,長期受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文化上也是非常西化的,再加上地理位置優勢,跟西方國家的接觸也比較多。但是亞洲文化卻有非常突出的獨立性。
文化這個東西漫無邊際,並且無處不在。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像“芙蓉姐姐”、“犀利哥”、“鳳姐”這樣的人物在中國的互聯網上盡人皆知,但是出了國門,就吸引不了太多眼球。國外也有類似的互聯網草根人物,但是大部分不為中國的公眾所熟悉,像英國的“蘇珊大媽”隻被少數中國媒體報道過。文化的不同,決定大家關注的內容不同。穀歌是做搜索的,不同市場的用戶關注的內容不同,因此穀歌在收錄網站和優化關鍵詞詞庫的時候,必須不斷關注市場動態,否則一些最新的內容就無法及時地出現在搜索結果中。
同時,不同市場用戶的習慣也不同,因此產品也必須有針對性。在美國受歡迎的產品未必在亞洲也受歡迎。穀歌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另立Google。cn這個門戶,做了大量的本地化工作,增加了諸如“問答”、“來吧”等欄目專門針對中國市場。在日本、韓國等市場中也是如此。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穀歌還是未能因此在亞洲雄起。關於這個問題,後麵還會具體談到。
除了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之外,和歐洲市場一樣,穀歌也麵臨著與當地法律相衝突的問題。我們這裏拿鄰居韓國來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