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資本和權貴遊戲(1 / 2)

穀歌最早是租用別人的車庫做辦公室,隨著不斷成長,穀歌從那個車庫辦公室裏走出來,走到納斯達克上市,成就了大量的百萬富翁。但是,置身榮華富貴後的穀歌也就不是當年的那個穀歌了。道理很簡單,駕駛航母的跟劃養鴨船的不是一個工種。而且,公司一旦有外來投資,大大小小的股東就成了董事會成員,有實際的投票決策權,因此公司也就不是一兩個人說了算的。

2001年,在穀歌後台老板——也就是那些風險投資的作用下,穀歌聘請埃裏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出任穀歌的CEO,這位埃裏克同學比布林和佩奇年長近20歲,之前在貝爾、Sun、施樂等大公司工作過,資曆豐富、經驗老到,顯然比布林和佩奇更懂得如何管理一家大公司。穀歌之後又陸續聘請了其他高管,現在穀歌的高級管理層裏麵總裁(President)就有4個,副總裁(Vice President)有60多個,踢球都能湊好幾個隊。而布林和佩奇哥倆雖然都貴為總裁,但隻是分別專心負責產品和技術,兩個人持有穀歌普通股合計約為15%,這個時候的穀歌就不僅僅是這哥倆兒的了。

有人可能會問,穀歌的創始人為什麼願意拱手讓出股份以及附加在股份之上的公司經營決策投票權?一旦自己失去了對公司的絕對控製權,那麼穀歌會變成誰的公司?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從美國這個國家的企業培育製度說起。

美國沒有我們的“國有企業”機製,因此政府無法出麵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如果去數數全球500強的大公司,有小一半是老美的。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不斷地有微軟、穀歌這樣的大企業橫空出世。用不了多長時間,他們就可以變成一個全球性的大企業,甚至能夠在整個行業裏占據絕對的優勢。

這些公司都是從小公司起步的。美國的小公司,往往都是從一群年輕人的一些好的想法或者技術開始的。微軟如此,穀歌也是如此。但是光有技術還不行,得把技術轉化成產品,而且要進行市場推廣,這中間最根本的一條是要有錢。因為有了錢,才可以高薪聘請資深的管理人員,為企業帶來行業經驗和各種資源,很多事情才有可行性。雖然老是談錢十分庸俗,但是我們必須認真地談談這個問題。

如何才能獲得錢呢?問老爸老媽要,問三姑六婆們借,可行性是挺高,但是投胎也是技術活,不是每個人都能攤上一個有錢的爹。如果無法從身邊的人搞到錢的話,接下來就得考慮向銀行貸款。但是這個時候銀行往往會很吝嗇,因為初創期的小企業到最後通常是倒閉的多,存活的少。我們看到穀歌是成功了,但是可能另外還有50家類似的公司都沒有機會出頭,或者剛出頭就被一腳踩死了。所以銀行更願意把錢貸給房奴們,房奴們每月按時還貸,一分都不會拖欠,這叫優質貸款,即便還不上了,人跑路了,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房子還是能讓銀行收回來。當然銀行也有風險,比如運氣不好碰到金融危機,很多人還不起房貸,把房子抵押給銀行,銀行自己倒是積壓了一大堆房子。不過總體而言,銀行給小企業的貸款風險還是要高出很多很多,所以銀行把錢貸出去的時候不得不考慮資金的安全性。要是貸給一家3個人的初創企業幾十萬塊錢,到時候企業倒閉,活不見人,死不見屍,讓銀行去喝西北風?

這個時候,美國就出現了風險投資。顧名思義,風險投資就是有風險的投資,大多都是針對創新型的小公司。前麵說了,把錢貸給小企業風險極高,既然風險那麼大,那些風投老板為什麼還要這樣做,是他們良心發現轉行做慈善了嗎?顯然不是。雖然風險大,但是賺大錢的概率隨之也高。那些叼著煙鬥的資本家的天性就是在資本市場中不斷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