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美國是個自由經濟的國家,政府不管企業吃的是大魚大肉還是窩頭鹹菜。但是這種認識其實有點片麵,實際上,任何一個美國大企業都跟美國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有人甚至覺得美國就是由大企業領導的國家。穀歌是大企業,自然也不例外。

我們的不少媒體,有時候會跟某些明星一樣,很傻很天真。他們總是擅長講一些過於理想化的故事,比如窮小子白手起家成為百萬富翁,比如灰姑娘被帥氣逼人的貴公子苦苦追求,結果害得我們的一些無知少女深陷其中,哭著喊著非北大清華的不嫁。

穀歌也是如此,他被我們的大眾媒體塑造成一個美國式夢想的成功典範:兩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他們有著天才的想法,然後付諸實踐,最後建立了全世界最偉大的互聯網公司。

其實,99%的人都是相似的,有創意、有想法的人多得很,為什麼大多數人都隻能做普通大眾,過著起早貪黑、每個月還要還房貸的生活?是穀歌的創始人真的是天才,還是另有原因?群眾需要知道真相。

真相要從一個叫名叫泰瑞·溫諾格(Terry Winograd)的美國老頭講起。

這個發型跟愛因斯坦差不多的老頭是個科學家,搞計算機的,現在已經60多歲了。泰瑞早年從麻省理工畢業,拿了博士學位。畢業了就要找工作,麻省理工的博士也不例外。工作不好找,泰瑞隻好暫時先在學校裏打打雜,給本科生講講課。打雜打了三四年之後,泰瑞時來運轉,找到了斯坦福大學的一份助教工作。

於是泰瑞就從美國東海岸的波士頓搬到了西海岸一個叫帕羅奧多(Palo Alto)的小鎮,即斯坦福大學所在地,這一住就一直住到了現在。泰瑞進了斯坦福之後,生活軌跡和大部分在高校裏混的同學沒什麼兩樣,從助教開始,過個七八年,評上副教授,然後再過個十來年,評上正教授。評上正教授的時候他已經40多歲了。

1994年,泰瑞和另外兩個同事一起搞了一個“斯坦福數字圖書館項目”(Stanford Digital Library Project, SDLP),美國國家自然基金砸下來幾百萬美元的經費。好家夥,熬了這麼多年終於揚眉吐氣搞了個大活兒,趕緊招兵買馬。

泰瑞的團隊裏很快出現了大量的博士生。其中一個叫拉裏·佩奇(Larry Page),這個小夥子從密歇根大學畢業,剛剛考上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博士;另外一個叫塞吉·布林(Sergey Brin),畢業於馬裏蘭大學,早佩奇一年進入斯坦福大學。兩個人都隻有23歲。所有的人都很High,一來老板手頭有錢了,下麵幹活的人自然也不愁沒有米;二來項目名頭很大,美國國家自然基金的,相當於我們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將來找工作可以好好吹一通。

那麼這個“斯坦福數字圖書館項目”是幹啥的呢?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現在圖書館的一個內部網,用戶可以按照主題、作者、書名等進行查詢。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個項目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但是放在16年前,那是絕對的高科技。

布林和佩奇都在這個組裏麵幹活,照理說可以安安穩穩幹個四五年,到博士畢業。但是這倆人都不是安分的主兒。他們在想,圖書館有成千上萬的書,現在用這個技術就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書。那麼互聯網上有那麼多信息,是不是也可以用類似的技術,讓人們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呢?

那個時候互聯網在美國剛剛興起,雅虎也是在這一年剛成立。公眾使用互聯網還不太普及,大多數用戶還是集中在政府部門、科研部門和高校。但是人人認定互聯網會迅速發展起來。

布林和佩奇跟他們的老板兼導師泰瑞聊了這個想法。泰瑞是個不錯的老板,不覺得這是不務正業,於是說了幾句“小夥子,好好幹,大有前途,我看好你哦”之類的話,鼓勵一番。這番鼓勵讓布林和佩奇消除了壓力,因此放開手腳地做搜索引擎。後來布林和佩奇發達了,自然也沒有虧待當年的老板。

而實際上,美國那個時候已經有了一些搜索引擎的網站,其中小有名氣的包括WebCrawler、Infoseek、Lycos、Excite等。

WebCrawler成立於1994年,次年就被大公司美國在線(American Online, AOL)收購了,算是嫁入了豪門。但是之後命就苦了,WebCrawler在不同公司之間被多次倒賣,最後實在倒賣不出去,隻好倒閉了。

Infoseek是百度李彥宏當年在美國的東家。這家公司後來被迪斯尼收購,迪斯尼接手之後搗鼓了三年,最後實在搗鼓不下去了,就把它關閉了。而李彥宏則於Infoseek被迪斯尼接手前夕,不聲不響地溜回了中國,開始創建他的百度帝國。

Lycos當年更風光,早在1996年就在納斯達克上市了,但是很快就感到在美國不好混,於是開始走國際化路線,先被賣到西班牙,後被賣到韓國。Lycos現在還在,隻是早已不拿搜索引擎當主要業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