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銷售人員的績效考核(4)(2 / 3)

4.近因誤差

一般來說,人們對近期發生的事情印象比較深刻,而對遠期發生的事情印象比較淡薄。在績效考評時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考評者對被考評者某一階段的工作績效進行考評時,往往隻注重近期的表現和成績,以近期印象來代替被考評者在整個考評期的績效表現情況,因而造成考評誤差。有的被考評者往往會利用這種近因誤差效應。例如,一位員工在一年中的前半年工作馬馬虎虎,等到最後幾個月才開始表現較好,照樣能夠得到好的評價,這種情況在我國許多組織中經常出現。

5.暗示效應誤差

暗示是人們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是人們通過語言、行為或某種事物提示別人,使其接受或照辦而引起的迅速的心理反應。考評者在管理者或權威人士的暗示下,很容易接受他們的看法,而改變自己原來的看法,這樣就可能造成績效考評的暗示效應。例如,在組織評選“先進工作者”時,首先組織管理者會對組織所有員工談談評選的重要意義,之後他們往往會有意無意的提到:“大家工作都很努力,尤其是某某,特別具有敬業精神,在本職崗位上勤勤懇懇,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這樣,似乎不再需要選舉,某某就被“任命”為“先進工作者”了。在考評中,暗示的效應引起的誤差是難以避免的。為了防止這種誤差,在考評中將管理者或權威人士的發言放在最後,這樣他們的講話就很難起到暗示的作用。

◎ 考評實施和結果反饋

1.實施考核過程中的重要問題

在考核過程中,主要的問題是:定性的過程指標難以定量化,憑主觀判斷,情感因素嚴重,甘當老好人。

定性指標隻有能夠轉化為定量的數據才能進行考核,所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缺少考核信息,就無法轉化為數據。這就需要一套工作方法建立多渠道的信息獲取方法,來獲取這些信息,可以采取的方法有:設置銷售督導人員,開展對整個市場的工作抽查。例如考核零售終端A類店的產品斷貨率指標,需要銷售督導定期在區域內選定一些終端進行抽查。假定抽查了10個A類終端,有2個門店出現斷貨現象,則斷貨率為20%,這樣就能有效利用這些信息來評定銷售人員的工作。實踐證明,這種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在實際操作中,對銷售督導人員提出了很高的素質要求,需要正直、無私、嚴謹的工作精神,確保信息真實可信。

(1)片麵追求績效考核流程的規範性。在與眾多客戶溝通過程中,發現一個很重要的現象,管理層和人力資源部門往往會進入一個追求完美績效考評的誤區,例如追求績效考核流程的規範性和完整性等。

(2)考核不夠嚴肅,麵子現象嚴重。特別是在定量考核操作中,打分失真的現象比較嚴重,麵子問題普遍存在。從而就不能體現出考核的嚴肅性。部門間、上下級之間開始互相包庇,導致考核分不相上下的局麵,出現“看人打分”的現象。

以上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麵著手:

首先,在實施績效考核前,人力資源部要組織召開動員大會,詳細宣導績效考核的要求和重大意義,讓所有人員都明白實施考核的具體辦法;特別是銷售經理要向本部門場宣講,與銷售人員做好績效溝通,全力配合績效考評並爭取得到高層領導對實施考核的實際支持。

其次,要考慮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靈活調整績效考核指標,使績效考核指標和考核方法更科學、更切合實際,以適合實際工作的考核需要,更好地引導銷售人員的工作。

最後,要建立上下級之間良好的溝通機製,在公司內形成“對事先對人”的工作文化。

2.考核結果應用

績效考核完成以後,很多企業主要有以下現象:

★(1)考核流於形式,隻用於發獎金,不重視績效溝通。這樣被考核者很難真正了解自己所存在的不足,這樣到了下一個考核周期時,並不能實現績效改善。

(2)有績效溝通,但是後續工作缺乏持續跟進。★

為什麼要對銷售人員進行考核?很多的企業都認為績效考核就是為了給銷售人員發獎金,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都不能算做真正的績效考評,績效考核的另外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用來找出銷售人員工作中的差距,再製定相應的改進策略,幫助員工的績效發展,促進員工在績效方麵的不斷提升和改變,引導銷售人員的工作行為,從而實現公司的營銷策略規劃。

很多企業都缺少績效溝通環節的工作,有的企業進行了績效溝通,也製定了改進計劃,但是沒有持續跟進指導,仍然還僅僅停留在一個較為初步的階段;隻做著一些表麵上的工作,象征性地走走過場,並沒有真正地重視,深入地研究、有效地開展績效溝通和指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