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一個複雜係統與設計一個簡單係統的本質不同是:簡單係統是零部件(人、財、物、組織、製度、流程)的拚裝,而複雜係統則是圍繞“基因”的自我發育、生長和進化。
故破解企業基因的源代碼將是企業百年係統構建的核心。
一、正本清源——企業基因的真相
1.傳統對於企業基因的認知缺陷
如果說人的基因決定了人的身體素質和發展潛質,那麼企業基因決定了企業的特質、形態、發展乃至變異的種種特征,以及決定了企業規模、類型以及企業經營是否健康有序等最基本的方麵。
基於上述原則,國內外眾多學者都展開了對“企業基因”課題的深入研究,並形成若幹認知流派。
(1)諾爾·迪奇模型
諾爾·迪奇(Noel M。Tichy)教授的企業DNA模型主要關注企業作為一個組織,從組織形態上看基因密碼如何構成。他認為有兩個主要的構建元素,一是決策架構,哪些決策會被製定,如何製定;二是社交架構,人們如何彼此相處,如何彼此聆聽、彼此支持、彼此尊重、如何處理衝突。企業的決策架構和社交架構整合起來,就組成了企業的營運機製。
這個機製會為企業提供各種各樣的自我發展、教育以及反饋的功能,並可以把企業的基因密碼深深植入組織中。迪奇的企業DNA模型實質包括企業製度和企業文化兩方麵,隻是他們認為企業DNA是企業製度和企業文化中的決策架構與社交架構這兩個主要的元素。
(2)巴斯金模型
肯·巴斯金(Ken Baskin)在總結3M、聯邦快遞等一些著名有機公司經驗的基礎上,探討了組織應當如何運用生物在適應生態變化方麵的設計原理,在當今的市場生態中存活下去的問題。巴斯金認為公司也有類似生物的遺傳因子公司DNA,公司特征是公司的DNA。公司DNA是一個關於程序和結構信息的數據庫,具有無所不在、靈活性和獨特的利用模式等特征。
(3)Neilson模型
Neilson認為企業的DNA由組織架構、決策權、信息傳導和激勵機製四個基本要素組成,這些基本要素通過無數種組合方法形成企業的獨特性,就像生物雙螺旋結構的DNA由四種核苷酸分子組成一樣。美國博思艾倫谘詢公司利用Neilson的企業DNA模型研究開發了組織DNA剖析器,根據企業管理層和員工對設置的19個問題的回答,評估企業在企業DNA的四個基本要素中的狀況,並將企業分為七種DNA類別,即韌力調節型企業、隨機應變型企業、軍隊型企業、消極進取型企業、時停時進型企業、過度膨脹型企業、過度管理型企業。其中,前三類企業被認為是健康的企業DNA,後四種被視為不健康的企業DNA。
(4)Aurick模型
Aurick在其專著中提出了能力要素驅動型組織、企業基因和企業基因重組的概念,並探討了企業基因構建和企業基因重組的策略與方法等問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以及科技的突破性發展,使企業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從而使企業的分解成為可能。我們過去看的是整個企業或業務單元的健康,而未來我們將越來越多地關注獨立的業務構成單元,這就是企業的業務能力要素。企業業務能力要素又稱為能力要素、企業基因、企業DNA,是由一係列活動或資產構成的價值鏈要素,這些活動和資產對於價值鏈的產出有實質性的貢獻。企業業務能力要素分為有形能力要素、交易能力要素以及知識能力要素三大類。
(5)高哈特等的企業蛻變理論模型
高哈特和凱利等人認為企業是有生命的有機體,稱為“生物法人”。企業生物法人由12對染色體(包括:促進心智能量擴張;勾畫企業遠景形象使命感;建立績效考評製度產生責任感;建立經濟模型;協調組織架構;重新規劃工作結構;把握市場脈搏;創立嶄新事業;利用科技改變規則;設立報酬製度增強員工滿足感;促進個人學習;發揮團體功能)組成。根據生物基因學知識,個體的差異是由個體基因印記不同產生的。同理可認為,不同的企業生物法人也由為數眾多、性格各異的基因印記組成。以生物法人作為邏輯起點,以12對染色體為分析框架,號召企業家創造企業獨有的基因構造,並通過塑造12對染色體來確保企業健康成長,主張讓企業永生不死的秘訣在於推動企業12對染色體同步蛻變,協調一致追求相同的目標。
(6)周暉等學者的研究
周暉等人認為已有的各種企業成長理論是不完整的,企業生命模型是一種新的企業成長理論範式。在模型中,企業的基因決定了企業的多樣性與生命周期特征。周暉等人認為,由於企業具有生命特征,可以完全合理地作出這樣的映射,即企業也具有雙螺旋結構。構成企業基因的DNA雙螺旋結構的雙鏈是資本鏈(Capital鏈)與勞動力鏈(Labor鏈)。資本和勞動力是企業組織的基本要素,其在市場中通過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獲得。企業DNA的堿基可以假定為企業家、企業的機製、技術和文化,它們排列在內側;這四個重要因素把資本鏈和勞動鏈連接起來。排列方式的無限構成了成千上萬個不同的企業,即企業具有廣泛的多樣性。同時由於其具備生命特征,所以企業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L鏈為人力資本鏈,由一個市場化的人力資本單位串接而成。C鏈為實物資本,由一個個市場化的資本單位串接而成。L鏈和C鏈組成雙螺旋鏈。連接的因素分別為企業家(E)、機製(M)、技術(T)、文化(C)。
(7)李賢柏的企業遺傳物質和遺傳法則模型
李賢柏提出企業的遺傳物質具有四個特征,即穩定性、複製性、控製性、變異性,並對以前的研究進行總結。在其研究中提出企業DNA由四條法則組成,即企業製度、企業文化、企業對環境的適應機製、企業對相關理論及規律的適應機製。企業DNA是雙鏈組成,與企業製度和企業文化互補的是外界對企業製度和企業文化的反應,與企業對環境和相關理論及規律的適應機製互補的是企業環境和企業相關理論及規律。企業內外可以分為外鏈和內鏈兩大類,企業製度、企業文化、企業對環境的適應機製、企業對相關理論及規律的適應機製為內鏈,企業環境、企業相關理論及規律、外界對企業製度的反應、外界對企業文化的反應為外鏈。他提出企業RNA是技術,企業蛋白質是產品,企業有企業DNA、企業RNA、產品構成的類似生物中心法則的企業中心法則,認為企業中心法則中的企業DNA、企業RNA、產品的信息傳遞方式是一個完全循環的過程。
(8)陳竹友描述的企業基因概念
陳竹友認為,產生企業本質差異的核心不在於企業擁有資源的多少,也不在於企業戰略規劃製定的完美程度,更不在於企業擁有多少人才或者資金。所有這些隻能形成企業暫時的優勢和現況的差別,而決定企業本質差距的因素則來源於兩大方麵,它們分別是“企業動和堿基”(利益驅動力、危機反推力、目標聚動力、分配助動力、使命源動力、願景牽引力)和“企業能力堿基”(企業領導者個人及團隊能力、資源整合能力、關鍵基礎能力、知識轉換能力、進化變異能力)。它們分別組成了決定企業特征和未來發展的兩大必然條件,從而形成企業生存、成長以及發展賴以生存的“核苷酸”。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管理研究學者們已經意識到在一個企業肌體裏或許存在一種類似於“基因”的東西,並且隻要破解了基因的密碼,就能夠真正地解構乃至設計一個企業——這事實上便是“企業基因”這個命題真正令人興奮的地方。
然而,雖然中外學者們在對“企業基因”模型的探索上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是關鍵的缺陷也是相當明顯:截至目前,大多數的研究都還是基於對企業活動現象的歸納和提煉形成模型(如諾爾·迪奇模型、巴斯金模型、Neilson模型、Aurick模型等以及企業蛻變理論模型等),這極容易導致片麵的描述,難以具有普適性的提示力;而少數研究雖然基於抽象的思考,甚至努力貼合生物基因的特征,但模型的背後依然缺乏對係統本質的揭示和嚴密的邏輯解釋(如周暉、李賢柏以及陳竹友等學者的模型)
18
——這也是導致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個公允的企業基因模型,還處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自解釋階段的原因。
18
此外,將DNA、基因和染色體等概念進行混淆,以及刻板地套用生物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也是研究上的重要誤區。
2.企業基因模型研究需要遵循的準則
自然生物體的基因(遺傳因子)是其遺傳的物質基礎,是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遺傳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總稱,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企業作為“類生命特征係統”自然也在肌體內存在具有決定企業體貌特征並具有遺傳效應的企業基因。
然而,要想準確地描繪企業基因的真實麵目絕非易事,一方麵,由於企業表象特征的豐富性和動態性,人們幾乎無法僅從企業的表象特征逆向推導得出基因的真實形態,就像我們無法僅僅通過人類的舉止和行為來歸納人類基因的形態一樣。另一方麵,企業基因本身又具有極度的抽象性和隱秘性,必須依托對複雜生命係統的最深層次的內核本質進行探究和思考才有可能尋到真理的蹤跡。
我們首先從基因的基本功能特征入手,基因作為遺傳物質,通常具備以下四個特征:穩定性、複製性、控製性、變異性。
●穩定性是指構成企業遺傳物質的遺傳因子需要相對穩定,有利於對企業遺傳特征進行構造和測度,它是企業遺傳因子實施遺傳變異的基礎;
●複製性是指企業主要遺傳物質的遺傳因子能以自身為模板複製出相對應的構成因子,使企業保持連續性和成長性;
●控製性是指企業主要遺傳物質的遺傳因子能有效控製企業的生產經營和企業自身的生理活動,促進企業實現自己的目標和風格,表現出一定的性狀;
●變異性是指企業主要遺傳物質的遺傳因子使企業前後代具有一定的差異,促進企業的變革與創新。
其次,企業基因模型的探索還應基於如下原則:
●企業基因模型必須具有經濟學理論的解釋能力,不違背現有經濟規律和企業的性質理論;
●企業基因模型必須具有管理學理論的解釋能力,有力推動企業生命工程理論的發展;
●企業基因模型必須與生物學特別是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原理相一致,即構成企業基因的物質須滿足遺傳物質因子具有的四個特征,即穩定性、複製性、控製性、變異性;
●企業基因模型的架構必須具備一定的數學抽象能力,促進人們對企業生命本質規律的定量把握。
二、邏輯起點——從能量角度看價值,從價值角度看企業
本書強調研究企業基因模型必須建立在對生命體本質的認識上,而耗散結構理論及其衍生研究為我們揭示了生命體的物理學本質。
1.耗散係統的奧義:廣義有序化能量
19世紀存在著兩種對立的發展觀,一種是以熱力學第二定律為依據推演出的退化觀念體係,它認為,由於能量的耗散,世界萬物趨於衰弱,宇宙趨於“熱寂”,結構趨於消亡,無序度趨於極大值,整個世界隨著時間的進程而走向滅亡;另一種是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基礎的進化觀念體係,它指出,社會進化的結果是種類不斷分化、演變而增多,結構不斷複雜而有序,功能不斷進化而強化,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向著更為高級、更為有序的組織結構發展的。
耗散結構論認為,負熵是維持和發展耗散結構有序化過程的“動力源”,隻有不斷地向係統內輸入負熵流,才能抵消其內部所產生的熵增,阻止係統向無序化方向演變,以維持和發展係統的有序化運動。顯然,這種觀點隻是從純“能量交換19”的角度來考察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過程。然而,自然界的物質除了具有“能量20”這個最基本的特性以外,還具有許多其他的特性,如物理特性、化學特性、生物特性、社會特性、信息特性等,這些非能量的物質特性隻要組織和配合得好,都可以用來促進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用來維持和發展人類的有序化,在客觀上起到與有序化實能相同的作用,並可按主體的客觀需要折算成相當數量的標準有序化能量,即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進程不光是由能量交換的情況來決定,還必須由“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換”的情況來決定。
由此可見,一些非能量形式的、廣義的有序化能量可以依附於有序化能量,間接地對耗散結構的有序化程度產生影響。例如,洞穴雖然並不為動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為動物禦寒,使動物減少體熱的散失,還可降低動物的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這在客觀上減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動物機體對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顯然,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從客觀上確實起到了與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同樣可以促進耗散結構有序化發展,在功能特性上起著認知、補償、強化、擴展和保障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種間接的有序化能量,我們稱之為“有序化虛能”。
有序化實能(Qs)與有序化虛能(Qx)之代數和,稱為廣義有序化能量,用(Qg)來表示,即Qg=Qs Qx。
上述的廣義有序化能量的概念雖然是基於自然科學進行研究的,但其內涵和原理已經可以廣泛用於解釋具有類生命特征的社會係統,包括複雜化了的企業組織。
2.企業基因的奧義:價值密碼
(1)價值與有序化能量的關係
在物理學領域,價值與有序化能量具有相同的內涵。
世界萬物是不斷運動著的,在物質的一切屬性中,運動是最基本的屬性,其他屬性都是運動屬性的具體表現。例如,空間屬性是物質運動的廣延性體現;時間屬性是物質運動的存續性體現。當兩個物質運動形式不相同時,運動特性唯一可以相互描述和比較的物理量就是能量,即能量特性是一切運動著的物質的共同特性,能量尺度是衡量一切運動形式的通用尺度。因此,可以對能量做出全新的哲學定義:能量是用以衡量所有物質運動規模的統一的客觀尺度。
對耗散係統而言,“提高功能有序性”就是“增加廣義有序化能量”,即“增加價值量”。可見,價值的物理學本質是“對有序化能量的度量”,或者說,價值與有序化能量是一對可以相互詮釋的概念。事實上,人類的發展過程在本質上是價值的創造與價值的消費過程,其物理學意義就是直接或間接的能量有序化過程,它需要以直接或間接的有序化能量為動力源。總之,一切價值起源於能量,都是能量的具體表現。
(2)統一價值論
統一價值論就是全方位地研究社會事物之間價值關係的運動與變化規律的科學。它把所有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所存在的價值及其前身——能量和負熵納入自己的研究範圍,建立起一個全方位的、統一的、自然科學化的價值理論體係,它完全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哲學價值論,也不同於政治經濟學、經濟學、價值工程學、社會學中的價值理論,它有全新的觀察視野和全新的研究思路。
物理學中關於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統一理論,預示著物質世界在更大範圍內的內在統一性。廣義相對論的創始人愛因斯坦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就是指自然規律內在的一致性和邏輯簡單性,即任何自然規律都有著相同的數學形式。他認為自然界所存在的四種相互作用力即強作用力、弱作用力、引力、電磁力均可用相同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
統一價值論是關於人類社會各種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統一性理論,預示著人類社會的內在統一性、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內在統一性。統一價值論認為,人類社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特殊的力場,這個力場是自然力場的具體存在形式,它以價值為“基本粒子”,以社會的各種作用力(如權力、控製力、影響力、約束力、凝聚力、變革力、同化力、排斥力等)為“場力”,以價值的最大化流動方向作為“力線”;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價值應該可以進行統一度量,不同的人類主體之間各種相互作用力應該存在相同的數學表現形式。顯然,如果能夠順利地解決社會力場的統一性問題和數學化問題,那將無疑是科學史上的一次深刻變革。
(3)能量是價值的本質,價值是企業係統運行的本質
從能量角度看價值。能量是物質運動最基本的屬性之一,它是物質運動的規模和方向發生改變的動力源;價值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它的形成必須以一定的能量耗散為代價,因此它是一種特殊能量。“從能量角度看價值”實際上就是從物理學角度看價值,歸根到底就是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價值,這是因為,一來就把整個價值理論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之上,從而有利於消除價值理論中普遍存在的主觀性、模糊性和片麵性,從而使價值理論真正成為一門可度量、可計算的科學。
從價值角度看企業。企業活動的一切關係(如采購關係、生產關係、供銷關係、合作關係等)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價值關係,企業內部與外部的一切運動和變化在本質上都是價值關係的運動與變化,因此從價值角度看企業,就可以抓住一切企業活動的本質內容和內在規律性。前麵已經實現了“從能量角度看價值”,即實現了從自然科學角度看價值,在此基礎上再實現“從價值角度看企業”,就可以實現“從自然規律角度看企業規律”,或者說,就可以實現“從自然科學角度看管理科學”,顯然,這將有利於消除當前管理學理論中普遍存在的主觀性、模糊性和片麵性,從而促進整個企業管理理論全麵走向成熟。
基於上述分析,筆者選擇“價值”作為企業基因的基礎構成物質,換言之,企業基因的本質是“具有遺傳功能的價值密碼”。
三、破解源代碼——圍繞“價值”的企業基因模型
1.反證——價值模型可滿足基因的基本特征
價值作為企業基因構成的基本元素,不僅僅可以從能量交換、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換的全方位角度來考察外界事物對於企業係統的有序化程度的影響情況,而且基於一套特別設計過的價值模型還可以實現企業基因的基本特征。
●穩定性。價值的目標屬性決定了企業價值模型必須在一個明確的導向和原則之下進行設計,不同價值屬性的元素被目的性地構建在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體係”之中,因而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特征。
●複製性。價值模型本質上可進一步描述為抽象化的數理模型,故具有可複製的屬性,進一步指導企業的規模擴張、並購、聯盟與合作等行為。
●控製性。價值模型決定企業的肌體形態、運行特征和最終的功能表現;雖然企業的具體行為千差萬別,但總體上應該在價值模型限定的邊界內運行21.
●變異性。“企業是一個人造生命體”的真正內涵在於:人們通過構建一套價值模型作為企業的基因,進而操縱企業的係統運行。那麼延伸開去,人們也可通過修改乃至重構價值模型來調整控製企業的變異和進化。
可見,隻有抓住企業係統的本質——基因,才能夠真正實現戰略導向的、低係統性風險的企業成長、變異和進化。
2.解構“價值”
(1)價值的“時間屬性”與“空間屬性”
對於具有耗散結構特征的企業係統而言,價值的本質是“廣義有序能量”,包括有序化實能(Qs)和有序化虛能(Qx)。其中:
●有序化實能具有空間屬性,描述的是價值的演化形態。具體包括:價值範式、價值狀態、價值載體、價值關聯以及價值支撐——此為企業係統的顯性價值。
●有序化虛能具有時間屬性,描述的是價值的進化邏輯。具體包括:價值認知、價值強化、價值擴展、價值補償以及價值保障——此為企業係統的隱性價值。
可見,一個企業價值的空間屬性決定了其在一個生命周期中的係統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形態,而價值的時間屬性則是促進一個企業從一個生命周期向另一個更高級生命周期進化的決定性力量。
(2)價值的“矢量”特征
我們必須把價值當作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而非標量(隻有大小)來看待。
價值的“方向”屬性核心體現為促進係統生命力的無限延續,即係統在時間軸上的存續性,對於企業而言可用發展戰略進行描述。
價值的“大小”屬性則核心體現為係統在空間上的形態轉換和伸縮,對於企業而言,可用財務指標進行衡量。
(3)價值的“分形22”特征與企業係統運行的“統一價值論”
可見,前麵兩個視角的價值認識在內涵上是一致的,並且可以統一在係統分行理論之中:
價值的空間屬性具象對應有序實能,是物質運動的廣延性體現,最終沉澱為企業係統的“結構分形”;
價值的時間屬性抽象對應有序虛能,是物質運動的存續性體現,最終沉澱為企業係統的“功能分形”。
對於複雜係統而言,還必須考慮價值的“運行分形”,即價值的形成邏輯:價值識別、價值設計、價值組織、價值傳遞、價值轉化、價值創新和價值生成。
3.基於價值視角下的企業基因模型——王氏模型
基於前文的闡述,如果將一個企業抽象至極致,它根本上就是由一團有序化能量構成的耗散結構;那麼,價值係統就是這個耗散結構的基因。換而言之,解構了企業價值係統的分形特征也就掌握了構建企業基因“源代碼”的模型方法。
由此,筆者提出企業基因係統模型。
(1)企業基因的價值功能環
●價值認知。核心表現為企業的世界觀、信仰、夢想和哲學觀等綜合認知下的“思考價值”,包括對價值規律的認知、價值趨勢的認知、價值整合的認知、價值特性的認知和價值動力的認知等,最終具體表現為企業的使命、願景、發展模式和核心價值觀等要素。
●價值強化。核心表現為企業的“硬動力價值”和“軟動力價值”。其中“硬動力價值”具體主導了企業的投資並購、市場開拓、技術驅動和資源嫁接等行為,“軟動力價值”具體主導了企業的管控能力提升、運行機製強化、組織效率提高、資源配置優化、品牌價值塑造和資本價值放大等行為。
●價值擴展。核心表現為企業的“外延價值”或“輻射價值”。具體引導企業如何突破狹義的企業內部管理邊界,進而能夠將其影響力和控製力延展到供應鏈、產業鏈乃至更為廣闊的生態鏈,以及實現市場區域空間上的不斷擴展。
●價值補償。核心表現為企業的“負向價值”或“風控價值”。具體引導企業如何通過風險控製、風險經營和風險駕馭將由風險點的發生所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乃至化危為機過程中獲得補償式價值。
●價值保障。核心表現為企業的“體係價值”或“環境價值”。具體引導企業通過體係優化和環境營造為企業係統的價值創造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