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人們習慣於用銷售額、利潤、資產規模、行業地位、管理團隊等指標來衡量一個企業的優劣。但事實上,這些表象的指標並不能準確地描述企業的發展本質。尤其是如果用“百年”這種大尺度時間軸來衡量,上述種種指標可能都將會失去意義。
在第一章第三節“百年老店們的百年奧秘”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一家企業在一個足夠大的時間跨度內,不單單企業形態可能會極度異化,甚至所涉足的產業領域都可能發生全麵跳轉。那麼,上述現象無疑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應該基於一個什麼樣的視角和評價標準來研究百年企業呢?
筆者認為,“係統層麵戰略”理論可以給出上述問題的答案:從係統論視角,企業的百年發展之路本質上是企業係統的百年進化。這使得從係統特征角度來衡量、評價乃至構建一家百年特質的企業從理論層麵成為可能。
一、企業進化論
依照係統“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變化”的趨勢特征,本書將企業係統的進化史劃分為五個代際:機械係統、有機係統、生物係統、生態係統和“蓋婭”係統。
生物係統、生態係統和“蓋婭”係統。
1.第一代:機械係統
一百多年前的泰勒“科學管理時代”中,人被視為機器的附屬物。換言之,那時的傳統治理理論有一個基本假設:企業是一部機器。那麼,這類企業係統所突出強調的特征便是:高效。
事實上,直至今日,雖然企業的機械論觀點早已被人拋棄,但是在很多企業管理者的意識深處還或多或少地隱藏著“機械觀”,尤其是對於那些從“工廠”蛻變而成的企業之中情況尤甚。我們認為,刻板地追求程序化、模型化、“一切靠數字說話”,以及製度、流程乃至文化的剛性化等均屬於機械化的係統思維。
當然,筆者必須強調的是:即使在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機械係統”在企業的特定條件下依然有其一定的存在價值(例如,在生產部門),故並非企業拋棄機械係統要素,而是要將機械係統要素鎖定在企業適當的層級和空間中,否則哪怕是企業家無意識的機械觀也會極大地阻礙企業係統的進化。
例如,某集團型企業以製造業起家,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步演進為一家投控型集團,但是傳統的“剛性有餘而柔性不足”的管理思維和文化逐漸傳導至上層建築,則導致戰略層麵也逐漸剛性,雖強調務實作風,但靈活性不足,麵對迅速更迭的外部環境及新機遇時,這種剛性思維致使企業往往難以靈活應對機遇與風險,甚至排斥新機會——該企業雖力圖進行係統進化,但卻遭遇“難產”。
2.第二代:有機係統
漸漸地,人們發現企業事實上並非此前被認為的是一部冷冰冰的機器。當然這源於一次著名的實驗:霍桑試驗。霍桑試驗改變了傳統“經濟人”假設的錯誤認知,而以“社會人”為前提來研究企業。於是,進一步有人提出應該拋棄視企業為機器的基本假設,轉而把企業組織看作有生命的有機體。
應該說,從“機械論”向“有機論”的轉變完成了企業管理認識論的一次巨大飛躍,似乎一夜之間幫人們開拓了一條通往無比廣闊而美麗的“管理理論的叢林”之路,並由此極大地觸發了企業管理研究學者們的探索熱情,形成了在今天看來如茂密叢林般的理論學派。
在實踐層麵,西方企業遠遠地走在前麵,並且在“有機係統”層麵進行了大量而深度的探索。中國企業在經曆了30餘年的市場化進程之後,目前也已從總體上完成了從機械係統向有機係統的升級。
然而可惜的是,傳統的管理學理論雖然認識到了企業的生命特征,卻沒有進一步去探索其生命的本質。或者說,雖然他們在努力探索企業的生命本質,但是由於西方管理實踐哲學受到“還原論”思想的極大影響,使得其研究過程一開始便無意識地忽視了“整體論”的視角,而直接聚焦於對企業中的“人”的要素的研究(畢竟企業之所以呈現生命特征最初是源於人的存在),例如,研究企業中各類人(企業家、職業經理人、普通員工)的行為模式,研究他們彼此之間的溝通機製,研究他們的群體價值觀和文化,以及強調組織層麵的學習,等等。
綜上所述,雖然西方管理學界在最近幾十年中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在“係統能級的躍升”上的探索卻鳳毛麟角,在總體上還停留在對“有機係統”的深化研究層麵。根源在於傳統的研究視角還依然沒有將企業真正視為一個複雜係統,進而沒能使用一種與簡單係統研究方法截然不同的複雜係統論來創造性地整體思考企業的生命特征。
3.第三代:生物係統
隨著企業生存的外部環境(宏係統)的極度複雜化(全球已開始進入無限連通時代,並正呈現著指數級的複雜化演變),企業的自身係統也在朝著複雜化的方向進行發育13.
故從這一點上來說,將企業係統進化代區分為生物係統和有機係統的主要差別在於對前者的認知是基於複雜係統特征的視角14.
當今企業係統複雜化的一種表現形態就是“集團化”,企業的集團化一方麵極大拓展了係統運行的空間,同時從更高的能級徹底化解了很多傳統的管理悖論(例如,多元化和專一化之爭),但另一方麵也由於係統結構、維度以及組成要素的複雜化極大地增加了企業內部管理的難度。
在從有機係統向生物係統進化的“驚險一躍”過程中,一部分企業由於在係統複雜化的過程中沒能有效駕馭混沌,最終走向倒閉、破產、慘遭並購,成了複雜的犧牲品;相對地,另外一些優秀的企業則成功地在這次進化代中克服了混沌並形成了新的有序態,不但活了下來,還由此獲得了更旺盛的生命力;當然,更多數量的企業目前還彷徨在簡單係統與複雜係統臨界奇點處苦苦掙紮著。
對於進化為“生物係統”的企業而言,開始具備生物體的一些特征。
(1)基本生物特征
●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特征。集團型企業內部已呈現出自相似的係統結構特征,例如母公司和各子公司相對應的部門單元和組織運行機理在微觀視角下是相似的。
●新陳代謝機能。在具有生物體特征的集團型企業中,已經呈現出多層次的自我更新特征。通過母子公司之間和各子公司之間的循環關聯和相互作用,促進各主體的不斷優化。
●應激性特征。與有機係統條件反射式的應激性特征不同,生物化特征的企業的應激性特征其目的雖同樣是為了趨利避害,但一方麵其應激傳遞鏈條更長(內部係統層級的增多導致傳遞鏈條變長;另一方麵開始逐步具有智慧選擇的特征,不再盲目條件反射。
●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特征。生物化特征的企業不但可通過持續微變革完成更高級進化,同時可通過投資新設和複製輸出機製完成生育功能。
●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這主要表現為生物特征企業在生殖過程中對子公司的同構化和異構化設計。而主導企業遺傳和變異進程的也是類如生物的基因——附著在DNA上的遺傳密碼。
(2)高級生物特征
事實上,當企業係統向更高層級進化之後,還將具備一些更高級的生物特征:
●組織智商特征。在現實活動中,我們經常會感慨有的企業決策效率非常高,可以準確地把握重大發展機遇,而有的企業則總是議而不決、決而不斷,眼睜睜地看著機遇從身邊溜走;有的企業的重大決策可以得到各組織層麵的順利理解和貫徹,而有的企業的各級組織永遠無法弄清楚上一級的準確意圖;有的企業似乎總能“早知半夜事”,而有的企業卻疲於奔命地左突右衝……由此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似乎企業在組織層麵也是具有智慧特征的,並且各個企業的組織智商值是不同的——這就是組織智商理論提出的一個現實前提。此外,從生物係統的應激性特征來看,集團型企業由於內部係統層級增多導致傳遞鏈條變長,這必然降低集團整體的反應敏捷度。那麼,為了保持集團型企業相對於單體企業的進化優勢,就隻能用更高的智商來補償反應敏捷度的降低(我們從人與其他哺乳動物之間的對比就可以很容易理解)。
●主動改造生存環境特征。具有高級生物特征的企業,不僅僅能夠很好地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更能夠通過影響力輻射反向改造外部的生存環境。具體來說,就是努力營造與企業自身係統特征同構或互補的外部宏係統,最大化地拓展企業的生存空間。
延伸資料閱讀:螞蟻組織的秘密
(摘自《鍛造高智商企業》,白萬綱著,機械工業出版社)
一、螞蟻組織引發的思考
首先讓我們看一個有趣的實驗:
科學家發現:單個螞蟻幾乎沒有什麼智能,但是一個螞蟻組織卻幾乎可以完成一個龐大複雜的社會功能。它們內部有著明確的分工:有的專門負責運輸,有的專門負責孕嬰,有的專門尋覓食物,有的專門搬運食物,甚至還有一些專門在群中穿梭,似乎並不幹什麼具體的事務。起初在對螞蟻組織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有些科學家將那些看似懶惰的、不勞而獲的螞蟻去掉。但是去掉以後,卻發現不行,因為此時螞蟻群裏麵總會發生混亂的狀況。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那些到處閑逛的螞蟻,居然是傳播知識、經驗和進行溝通的使者。它們可以迅速地把信息傳播給大家。而一旦把這種螞蟻從群內隔離出來,蟻群就會出現溝通嚴重不良的狀況,進而出現混亂的局麵。
這一現象激起了人們對螞蟻組織的研究興趣,同時也帶給我們這樣的思考:螞蟻(還有蜜蜂、白蟻和群居性黃蜂),它們似乎都過著兩種生活。它們既是一些個體,做著今天的事,同時又是蟻塚、蟻穴、蜂窠這些扭動著、思考著的龐大動物體中細胞樣的成分。“它們培植真菌,喂養蚜蟲作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來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織巢蟻屬使用童工,抱著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它們不停地交換信息。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
令人驚奇的是,這種“一段長著腿的神經節”的小生物,一旦集成群體,隨著群體數量的增大,其智慧似乎也隨之增加。隨著越來越多的個體的加入,達到了某種臨界質量或法定數時,思維便開始了。
螞蟻作為單個個體,幾乎沒有什麼智能,但當它們聚合在一起後為何能煥發出一個這麼複雜的社會性功能,組成了像大腦一樣可以協調運轉的組織,它們是如何擁有這樣一個組織智商的呢?那麼人類在建設我們的社會、社區組織的時候能否用到這個方法,能否在企業的運營上建設出一種超越、甚至遠遠超越單個個體智商的超級組織智商呢?
二、秘密的揭示
研究螞蟻無疑是為了反思人類,作為管理學研究者,我們必須來問,螞蟻這種低智能的個體都可以組成這麼聰明的集體,而我們人類——地球上的最高智慧生物,所組成的集體卻往往不能發揮“1 1=2”的效力,更不用說“1 1>2”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做出如下思考:為什麼螞蟻群會表現出如此高的智商?在螞蟻的族群中,獲得性的東西可不可以遺傳呢?
要研究這個問題似乎難以應用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學說,因為螞蟻繁衍得非常快,差不多是15天繁衍一代,也就是說一年內螞蟻可以繁衍24代。壽命長的螞蟻可以活到2~3年,這些螞蟻不停地通過“傳、幫、帶”把自己的經驗和獲得性習慣、動作傳給新生螞蟻,反複不已。
換句話說,這就像螞蟻群裏麵存在一隻隻優盤,可以閃存。假如一隻螞蟻隻有一年生命的話,在臨死之前,它的知識已經可以傳授給以後的23代了,而這23代就變成了一個個新的優盤,永久地把知識存儲在群體裏麵,並一代一代地傳播下去,下一代的小螞蟻出生後,便可以方便地從這裏麵學習。
這就是我們從螞蟻組織引發思考的所得之一——閃存機製。
其實企業裏麵也有一種閃存機製,而我們把它叫知識管理。但當前的問題是我們企業裏麵的知識管理時常會出現斷層或斷代。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發現,企業在一年的時間內通常不會像螞蟻組織一樣更替24次人員,所以兩代員工之間間隔的周期會比較長,知識的換代更新速度便被無形中被放緩了。漸漸地,企業的知識積累就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要求。加之員工們常常不注意知識的相互傳遞、篩選和優化,以及知識的彙集、儲備和疏理,久而久之,企業原本積累的知識與大量冗長、煩瑣、重複、無用的信息交織在一起,就大大降低了知識的實用性和利用率。
更加嚴重的情況是,企業裏麵的這個優盤還會經常性地被拔掉,致使企業中的閃存機製缺失。例如,企業內經常會出現下麵這類問題:一個業務員離職以後,他原來負責的那一片工作就變成了不可視的區域,大量客戶群的信息往往就因為傳遞的斷層而失掉了。企業的知識庫出現了嚴重的“缺碼”,進而導致相關業務的“當機”。
4.第四代:生態係統
近些年來,一個更加“時髦”的詞彙被引入到企業管理的實踐中來,那就是“企業生態鏈(圈)”——未來企業競爭的更高級形態將表現為“生態鏈”之間的競爭。
所謂“企業生態鏈”,就是將企業間的關係視為類自然生態係統。對生態鏈的最初狹義認識是這樣的:其中一個企業產生的“廢物”和副產品,成為另一個企業的“營養物”或投入原料,這樣彼此間具有互補作用的工業企業就構成了一條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生態鏈條。而今,企業生態係統的形態早已突破“鏈”的限製,甚至進化成為生態網、生態係。總之,我們認為生態係統體現了企業從生物係統進一步進化後的係統代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