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戰略驅動時代來臨
自從伊戈爾·安索夫Igor。Ansoff首先提出了“企業製訂戰略計劃是一項獨立而重要的管理活動”時起,戰略學的理論研究正式開始紮根於企業管理領域,並迅速發展為一門覆蓋麵極為廣泛的管理學科,同時形成了諸多流派。
延伸資料閱讀:西方戰略管理研究的主要?學派根據亨利·明茨伯格的觀點,戰略管理分為十個學派,它們是:
●設計學派:將戰略形成看作一個概念形成的過程;
●計劃學派:將戰略形成看作一個正式的過程;
●定位學派:將戰略形成看作一個分析的過程;
●企業家學派:將戰略形成看作一個預測的過程;
●認識學派:將戰略形成看作一個心理的過程;
●學習學派:將戰略形成看作一個應急的過程;
●文化學派:將戰略形成看作一個集體思維的過程;
●環境學派:將戰略形成看作一個反應的過程;
●結構學派:將戰略形成看作一個變革的過程。
近些年來,中國的企業家們開始意識到“戰略”對企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在曆經了要素驅動、生產驅動、市場驅動和投資驅動等時代之後,“戰略”已然成為企業前進的“第一驅動力”。在今天的中國企業裏,戰略導向的管理意識已蔚然成風。
2.戰略本質誤讀引發的巨大窘境與“係統層麵戰略”
縱然戰略對企業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然而筆者在與中國企業廣泛的接觸中卻非常尷尬地發現,在那些星光熠熠的明星企業或是言必提發展規劃和戰略性管理的優秀企業中,能夠真正達到“戰略層次”和“戰略水準”的卻少之又少。自然,真正的“戰略利潤”乃至“戰略效能溢價”也就無從獲取,這同樣也是很多企業家內心深處遭遇戰略迷茫乃至戰略價值被質疑的禍根。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關鍵源於中國企業管理者們對戰略本質的普遍誤讀甚至誤解,進而陷入了戰略認識論的局限和誤區。由於中國現代商業化進程起步比西方晚,而在“進口”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的時候,往往缺乏係統性的引入和批判的繼承,從而容易陷入“唯術論”、“唯工具論”——似乎那些表麵看起來最新潮、最時尚的管理工具和分析模型就是解決企業各方麵問題的靈丹妙藥。許多企業管理者和所謂的谘詢專家們整天陷入PEST分析、五力模型、SWTO分析、波士頓矩陣等一大套工具之中,而心裏卻根本不明白為什麼要用這些工具,久而久之,戰略的內涵被極大地矮化、表象化、模型化和工具化。更為關鍵的是,中國企業作為全球商業世界後來者的心理劣勢和心理自卑,以及對西方管理理論或多或少的迷信,導致西方的戰略管理理論的研究高度似乎也成了中國企業戰略研究和戰略應用的天花板。
由此,筆者提出“係統層麵戰略10”的認知理論和研究方法,其核心主張是:戰略首先應該是一門探究宇宙規律本質和真理的學問,而非直接落腳為描繪和解釋企業的內外部發展特征(此為西方戰略管理研究各大理論流派的致命局限)。盡管企業戰略被理解為具有“計劃的”、“定位的”、“環境的”等特征,根本上還是在用現象去解釋現象,而無益於根本問題的解決——這正是西方管理學研究“碎片化”、“割裂化”的突出表現。
麵對複雜係統,缺失了係統層麵戰略思考和係統層麵整體設計的“規劃”常常會讓我們的企業淹沒在如下“亂題”之中:
●“公司發展戰略不明確,現有規劃總是難脫窠臼”——“戰略”
與“規劃”之間的聯係和區別是什麼?戰略如何幫助企業實現“質”的提升?
●“新業務拓展偏離了我們的主業”——何為“主業”?多元化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這個決策風險太大……”——哪個風險才是最致命的?
●“決策速度慢,浪費了很多機遇……”——哪些才是“我”的機遇?
●“戰略規劃隻是個文本,和實際兩張皮……”——戰略僅僅是個形式或口號?
●“戰略落實不下去,沒有執行力……”——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造成的?
●“下麵控不住,不聽話……”——為什麼要“控”?怎麼“控”?
●“缺乏配合、缺乏協同……”——怎樣的協同才是真的協同?
●“戰略是老板的事,與我無關……”——從宏偉的戰略規劃到具體的日常活動,從決策者的構思到執行者的實踐,中間的邏輯和脈絡是什麼?
無疑,很多企業都在被上麵的問題所困擾,於是常常出現這樣的對話:
●下屬:“這些問題很複雜……”——複雜的根源是什麼?怎樣應對這些問題?
●領導:“要係統地看待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怎樣才叫夠“係統”?
●專家:“要提升……,要加強……,要規避……,要健全……”——方法?邏輯?體係?
在“中國企業管理有可能超越西方嗎11”這個命題上,筆者想要強調的是:從來不存在東、西方管理理論研究和管理實踐進程的孰先孰後,隻存在誰對企業係統進化本質和規律的認識足夠深刻和透徹,一句話,那就是“悟”的較量。東、西方管理的不同,類比於中醫與西醫的差別,說到底是東、西方哲學視角的差異。且不論究竟在未來幾時幾刻東、西方將會分出勝負,至少我們所有人都看到了這樣鐵的事實:中醫理論扶持中華民族延綿五千年而生生不息,這正是我們祖先的複雜生命係統觀的勝利!《易經》作為中國古代哲學之上的哲學,更是代表了我國古代哲人對複雜係統認識的極致——這應當成為中國企業家強悍自信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