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化問題在中國企業中正在趨於嚴重!
當絕大多數企業都開始“避實就虛”的時候,產業空心化就開始了。或許有些人會說,產業空心化問題未必有想象的那麼嚴重,因為這不是中國的專利,很多發達國家都已經或正在經曆著同樣的問題(這是國人用來自慰的慣用手法):19世紀中期,英國曾經依靠其“世界工廠”的地位,使其經濟發展創造了曆史上的最高水平,同時也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但隨後,英國工業資本大舉對海外投資,20世紀初,英國海外投資一度超過國內投資的規模,致使英國國內工業生產從19世紀末開始下降,技術進步速度明顯放慢,最後被美國和德國超過,從“世界工廠”跌落為工業品進口國。從此以後的半個世紀內,雖然起先還保持了在世界上金融方麵的領先地位,但以後被紐約所取代,隨後又被東京超過。美國今天正在重蹈英國的覆轍。如果製造業一直下降,金融服務業中心有一天將轉移到日本。日本現在已經走向產業空心化,其表現是資本大量外流,一些非生產性服務業膨脹,國內物質生產和投資不振,隻是尚未達到嚴重的程度。
對照上述發達國家的共性“遭遇”,似乎可以順理成章地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若有一天走向產業空心化也是“合情合理”的。可事實是這樣嗎?
我們看到,不論是英國、德國、美國還是日本,它們在進入產業空心化階段之前都已經經曆了足夠的產業積累和升級,均已爬上了全球產業價值鏈的金字塔頂端。雖然通過產業的海外轉移客觀上形成了其國內的產業空心化現狀,但是全球價值鏈中的核心環節——核心技術和高端品牌依然被牢牢地掌握在這些發達國家手中。
而對比來看,中國目前仍處在接受全球產業轉移的階段,卻已經麵臨著產業過早空心化的境地;換而言之,中國企業還沒有實現充分的產業沉澱和核心技術積累,產業被轉移出去了。如果這一狀況得不到扭轉,中國企業會永遠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係的底端和邊緣徘徊——而且再過幾年,邊緣的位置都將會被那些更具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國家所替代。
延伸資料閱讀:美國產業回歸的信號初現
美國波士頓谘詢公司2011年5月公布了一份有關美國企業回歸本土的報告。據這份報告講,美國企業回歸本土的動向從去年開始變得越來越顯著,美國建築機械製造巨頭卡特彼勒公司將其在中國的挖掘機生產項目撤回了本國,在得克薩斯開設新工廠開始生產。另外,福特汽車公司和計算機廠家NCR以及許多家具、玩具等廠家也將工廠搬回本國。曾經蜂擁而至中國投資的美國企業開始撤回本國。波士頓谘詢公司認為,這一動向隻是美國產業撤回本國的第一波,今後這一動向將加速。
美國企業撤回本國的首要原因是中國工人工資的提高導致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下降。中國工人的工資在2000年時為平均每小時3.84美元,至2010年已達到6.94美元,估計至2015年將達到11.6美元,這相當於美國人平均工資的一半。這樣一來,如果加上在中國生產帶來的流通成本和庫存管理費用,在中國生產的優勢將喪失殆盡。另外,中國工人的工資水平將超過墨西哥工人的工資水平,因此,美國完全可將生產基地遷至地理優勢明顯的鄰國。
除了勞動力成本以外,還有生產率問題。盡管中國的生產率在不斷提高,但中國的產品質量仍有問題。這從中國人本身願意購買外國產品尤其是日本產品上可窺見一斑。另外,美國由於信息技術的引進使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這也構成了美國企業回歸本土的動機之一。
波士頓谘詢公司還分析認為,人民幣對美元彙率的上漲也使中國對美出口踩了刹車。在經濟過熱的情況下,為抑製通貨膨脹,中國政府也將提高人民幣對美元彙率,這樣一來,在中國進行生產的優勢將逐漸喪失。
綜上所述,該公司認為,美國企業撤離中國的舉動將在2015年迎來高潮,屆時撤離中國的可能不僅是美國企業。
迄今為止,中國經濟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吸引外國投資,增加就業機會,並通過技術轉讓獲得發展。不過,當外國資本撤離中國時,中國也將迎來產業空心化。2015年以後的中國經濟發展動向值得密切關注。
4.根源
上麵的幾個問題其實是相互關聯的孿生兄弟,是從不同角度描述的同一個問題,因為它們有著同樣的根源:中國企業畸形的發展時空觀。
或許是因為中國深感自己曾經錯失了太多的發展機遇(例如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經濟迎來戰後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而十年“文革”的內耗使中國喪失掉了融入世界經濟大潮的機會;往更遠了說,中國近代史上的閉關鎖國沒能把握住整個世界工業革命的浪潮),因而太急於通過所謂的跨越式發展去彌補自己在空間上的缺位——民族的崛起和大國的地位。
時代的緊迫感讓中國人民變得更加勤奮,但是畸形的時空觀也讓人們變得更加迷茫——口袋裏有錢了,但卻迷失了前進的方向。
在長時間的“急躁”狀態下,人們往往會忽視掉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時間要素價值!如今,中國的企業家們開始發現:凡是能用金錢搞定的事都不是難事,而凡是需要持續時間積累的要素才是企業發展的最大障礙——中國企業已經開始陸續為此前的浮躁交學費了。
“500強”都是浮雲,百年老店才是最大的挑戰!打造百年企業已經成為企業家們的最大夢想,而樹立正確的百年發展時空觀是實現這一夢想的前提。
為此筆者必須強調:一個不敢冒著豁掉性命的風險進行持續產業深耕而隻想投機取巧、追漲殺跌牟利的企業終究不會長久,得到百年發展更是妄談。
尤其對於中國企業而言,雖然輕資產運作手法和進入一些高盈利產業對企業實現快速成長來說或許是必要的,但千萬不能因此毀了企業的根基。事實上,很多企業在輕資產運作和高盈利產業的涉足中被誘人的短期回報蒙住了雙眼,忘掉了這些“意外之財”應該回流到自身主業的壯大和持續升級上——哪些是戰略性產業需要持續做“重”,哪些是策略性產業隻需要階段性地做“輕”,必須要分得清清楚楚!
三、樹立正確的百年時空觀
首先我們必須糾正一個流傳已久的錯誤認知和做法:確定戰略是為了幫企業明確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然後“按部就班”地實施。事實上,戰略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幫助企業實現“超常規”的發展,而非基於現狀進行簡單測算的結果。
持續化戰略行為的真正效果是,(基於戰略)企業一年可能做不成任何事,但10年卻幾乎可以做成任何事。
故確定戰略的本質就是在經營“時間函數”,而以往的管理學理論在研究戰略時卻忽視掉了這個最大的寶藏——戰略的時間要素價值特征。
1.注重戰略“時間函數”要素的價值
突破傳統的時空觀,我們發現:空間活動隻是表象,企業在空間上的各種行為不能隻為了獲利,而更應該為構建長期的時間優勢進行預埋謀局。事實證明,凡是與“時間”呈現緊密函數相關性的要素(例如,核心技術、高價值品牌、複雜化運作經驗、稀缺牌照、核心能力等),都是企業發展中最難克服,但同時克服後也最難被競爭對手超越的壁壘。
戰略“時間函數”要素有三大特征:長期持續性、不可跨越性和時空突變性。
(1)長期持續性
這是時間函數要素最純粹的自然屬性,堅持不懈地持續投入是實現“時間效果”的必要條件。
“1萬小時定律”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規律:一個人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全球頂尖專家,必須要持續花費1萬個小時的有效時間在該領域的研究上。同理,一個企業要想真正取得戰略核心要素的“時間效果”,也必須對其進行長期持續性的投入。經驗表明,一個具有全球知名度的高價值品牌從開始塑造到效果體現需要十年或更多的時間,而一個核心技術的突破也至少要以10年作為有效時間標尺進行預期。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要想成為百年企業,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百年發展中的主要戰略“時間函數”要素,同時要在這些戰略“時間函數”要素的經營上“慢”下來,做好打持久戰的充足準備。
(2)不可跨越性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把握機遇或偶爾投機都可能會帶來豐厚的“意外之財”,但是在“時間函數”要素麵前,“投機取巧”卻是其最大的死敵。即使通過奇巧淫技暫時跨越了,但遲早也要回來補課。
毛澤東時代,很多關鍵戰略“時間函數”要素曾積澱了很好的發展基礎,例如,構建了健全完備的工業體係;攻關出了一係列以“兩彈一星”為核心標誌的重大先進技術成果;“無中生有”地誕生了無數的中國“第一”(第一輛汽車、第一架飛機、第一台機床……);最為重要的是由此培養出了一批專業技術精湛、經驗豐富且踏實肯幹的工業技師隊伍。然而,改革開放後,很多戰略“時間函數”要素的發展卻沒能繼續擴大戰果。雖然短短30多年間中國的很多經濟指標都已經接近甚至達到了世界的先進水平,但是在很多核心競爭力方麵卻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延伸資料閱讀:《瞭望東方》對ARJ21的副總設計師周濟生的參訪中關於“運十”的話《瞭望東方》對ARJ21的副總設計師周濟生的參訪中關於“運十”的對話“筆者注:很多國人總以為我國搞大飛機隻是近幾年的事情,事實上早在40年前我國的航空工業精英們就已經進行過一係列相當有價值的探索,以運十(Y-10)為代表的大飛機研製曾經極大地縮短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在航空工業水平的差距,甚至已聽到前麵的跫跫足音”。
《瞭望東方》:“運十積累的東西對ARJ項目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