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板關鍵點:
◆努力發現市場需求,並根據需求生產,無疑是企業最好的生存途徑。
◆企業發展的過程,可持續是一個不容忽略的因素。在市場供需關係中尋求平衡,更利於企業做大做強。
上乘質量才能長久笑傲商場
新老板創業點睛錄:
◆質量是一個產品最基本的保證。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企業發展要始終基於產品質量。
◆站在客戶的角度想象:我需要什麼質量的產品,有助於創業者發現天機。
經曆了三鹿奶粉事件之後,我想如果再有人問“對於一件商品,什麼因素是最重要的?”大家一定會異口同聲地說:“產品質量!”支撐一個產品長期活在人們心中不是偶然的機遇或概念,而一定是它的質量和品質。試想,在寒冷的冬季,我們會穿一件不可禦寒的羽絨服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初入市場一片茫然,這時候是創業者黎明前的黑暗,創業者摸著石頭過河,前方是暗礁還是險灘,我們都難以預測,但是唯一可抓的就是產品質量這根稻草。如果我們的產品質量過關,穩定了已有的客戶,又會吸引來一批新的忠實客戶,難道還擔心黎明之後,我們見不到太陽嗎?
中國台灣首富王永慶,早年因為家庭貧困沒錢讀書,隻好去做買賣。
1932年,王永慶帶著兩個弟弟在台灣嘉義開了一家米店。當時,16歲的王永慶僅有200元現金,所以隻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裏租個很小的門臉。王永慶的小店偏僻,規模小,資金缺乏,難以做大買賣。在此之前,小小的嘉義光米店就有30多家,同時還有一些老字號的米店分別占據了周圍的整個大市場。王永慶麵臨著如何發展下去的困局。那些老字號大店在做批發的同時也兼具零售,有絕對的價格優勢,如果像一般的米店那樣做零售,不會有人願意來王永慶這偏僻小店買米。
王永慶先想出一個辦法,挨家挨戶去上門銷售。但是沒有得到顯著效果。長期遭到客戶的拒絕,使得王永慶不得不麵對問題,並積極探究。20世紀30年代,農村還處於手工業階段,全部靠手工生產,使得到稻穀收割和加工技術十分落後。稻穀收割後,都是放在馬路上,然後人工脫殼,因此,稻穀裏就會自然的融進去很多沙礫。所以,當時市場上銷售的稻米,都會夾雜著砂礫、石子等雜物。大家見多不怪,買家賣家都習以為長了。
想到這點,王永慶像是迷途中發現啟明星一樣高興。他自己用挑過砂礫、石子的稻米做飯,香噴噴好吃看得見。於是他帶領兩個弟弟,不辭辛勞,不怕麻煩,一點一點地將夾雜中的砂礫等雜物從稻米中挑出來。這樣,王永慶家賣的米就顯然比其他米店高出了一個檔次。在顧客那裏,王永慶也得到了肯定,回頭客逐漸多起來。
王永慶深知是稻米的質量給了他新的機會。他是個會把握機會的人。用剛剛掙得的錢雇了幾個人,專門挑剔稻米中的雜物。王永慶將雇來的人分為兩組,稻米在他們手中要通過兩道程序檢驗,即一組檢查完畢,給第二組繼續檢查,保證賣出的米口感最好。
再後來,王永慶還推出送貨上門服務。在嘉義街頭巷尾,大家都知道有個賣好米並送貨上門的王永慶。大家口口相傳,王永慶的生意越做越紅火。
質量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質量是開啟企業生存發展大門的鑰匙;質量就是企業的效益。一個企業如果沒有了質量的保證,也就失去了在客戶心中的信任,同時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市場,這樣下去還何談發展?所以,作為創業者,我們要緊記:質量在我手中,用戶在我心中,堅持提高企業產品質量為自己工作的天職意識。由此形成結構合理,程序嚴密,製約有效的質量運行機製,生產符合技術標準,滿足客戶需求,才叫真正的贏得市場的產品。讓用戶放心,使用戶滿意,實現產品的持續改進,才能在市場站穩,並穩步前行。
我們身邊依靠質量取勝的企業比比皆是。海爾公司著名的“砸冰箱”事件讓我們至今記憶猶新。麵對76台被退回的次品冰箱,海爾掌門人張瑞敏對全廠職工慷慨陳詞:“今天我們不砸冰箱,明天人家來砸我們的工廠。”說罷掄起錘子帶頭把76台次品冰箱砸了個稀巴爛,這一砸不僅震驚了海爾內部的所有員工,更使得海爾日後養成了最注重質量的企業作風。正是“質量”二字使海爾成為國際知名家電企業。
新老板關鍵點:
◆當企業麵臨做大做強的局麵時,切不可忽略將質量這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不管是企業家,還是創業者都要在關注成本之餘確保質量不降,三鹿奶粉的事件充分說明,企業發展成也質量,敗也質量。
酒要香,巷子要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