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歲的少年,正是豆蔻之年,芳華正茂之時,他們不是小學生,不是那種家裏和學校要求怎麼做,他們就會怎麼做的年紀了,他們渴望證明自我,渴望自我獨立,渴望更多更新鮮的東西。
當然,老師和學校大多都意識不到這個問題,隻知道自家的孩子乖乖的學習就好,自己班的學生乖乖的學習就好。你早戀,你有其他異想天開的想法,大多數,不行,因為那會影響學習,不能讓你以後考個好大學。
所以這些少年在這階段,是被關心得最多,卻沒有真正關心到他們心裏去的時候。
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人,少年也不一樣。他們看到了書上報紙上的社會有這樣那樣,自然會好奇,自然會想了解,甚至去追尋。
追尋他們看到的,追尋他們想要的,他們才感覺到了自己的存在。那被捧得高高在上的學習,反而讓大多數人找不到自己,不是嗎?人生的追求隻剩三年後的那張成績單,有啥意思?
“今年NBA新晉的狀元似乎不怎麼樣啊?”
“我覺得xx還不錯。”
……
“《超級女聲》據說要來Y市海選了,XX,你唱歌唱得那麼好,你要不要去參加?”
“我看看吧。”
“聽說去參加《超級女聲》的,有好多校花呢,XX,你是我們班裏公認的班花,你可以去哦。”
“去那裏都需要準備些什麼?”
……
“你們知道嗎?我家仔仔拍新電影了,我好想去看。”(科普一下,仔仔就是當年出演《流星花園》的花澤類的那誰的別稱。說實話,本作者到現在都沒有留意他真名叫啥。)
……
“據說,BEYOND要舉辦紀念黃家駒的演唱會,好想去現場看。”
……
“《仙劍奇俠傳》的劉亦菲好漂亮啊,我好喜歡她在桃花島的那些畫麵,好唯美。”
“我才不喜歡劉亦菲呢,她就是個花瓶,我還是喜歡阿奴,阿奴和唐鈺小寶的對手戲好有愛。”
“不許你詆毀我家劉亦菲……”
“我就不喜歡她。”
……
“聽說蔡依林和周傑倫分手了……”
“真的假的?”
……
“唉,推薦你看這個小說,超好看。”
“是什麼?”
“《幻城》。”
“我不怎麼喜歡《幻城》,我還是喜歡安妮寶貝的《八月未央》,我不喜歡那些奇幻的東西。”
“哦。那你適合看《夢裏花落知多少》,這個不是玄幻的。”
……
課間十分鍾平歌班級基本就是在討論這些東西度過。
有沒有注意,他們很少談論與學習有關的東西。
進義熙一中的,都是當年中考在五百分以上的。都是一些成績很好的學生。可是,諷刺的是,進了校門以後,除了上課四十五分鍾是在學習,下課的時間,這些年輕人們都在各種各樣的八卦中度過。而一個班裏,不參與八卦的,幾乎就那麼四五個,那些是老師們推薦的典範——埋頭苦讀型。
還有一點我們可能都發現了,就是這些少年們談論的,都是報紙或者電視,或者書籍裏的東西。這就是這些呆在象牙塔裏的孩子所看到的世界。
“很多我們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日子裏,被我們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