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禪讓(2 / 2)

然而事與願違,雖然息壤很奇妙,但鯀卻不可能一直用它來堵水,他實力在人族雖然不錯,但再仙神眼中缺有些不夠看了,無法發揮出息壤全部的力量。而且出現水患的地方過多,鯀雖然全力堵截,但仍是有些疏漏。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堤壩雖然修建地越高,可一旦洪水超過了警戒線,破堤而出的話,那麼產生的水患對人族毀壞更大。堤壩隻能短時間堵塞江河,而不能一直如此。

治水出現了大問題,甚至產生的災難比以往還恐怖,所以帝舜需要推出一人來承擔責任。

再地球的曆史書種,有關是誰殺死鯀的有了許多不同的說法《山海經·海內經》說:“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是被鯀竊取息壤的天帝派遣火神殺掉了鯀。《左傳》:“昔堯殛鯀於羽山。”說殺鯀的是堯。《國語·周語下》:“舜之刑也亟鯀。”是帝舜殺掉了鯀。

而在現在的洪荒裏,鯀偷去天帝的寶物是被默認的,要不然他一個非天神的巫師有怎麼能夠盜取息壤這件法寶呢?所以在洪荒中,要掉鯀性命以平息百姓怒火的是帝舜。

禹,鯀的兒子,又名姒文命,鯀在死後屍體三年不腐爛,在羽山中埋葬。其身雖死但精氣不散,在這靈地之中再行彙聚生機造化,孕育三年,最終誕生出了一個靈童,這便是大禹。

大禹人稱黃龍體,相傳是在有人於鯀解剖腹部時,黃光直接撲麵而來,鯀的屍首邊龍吟聲陣陣而起,一條黃龍飛入鯀的肚中,最後誕生出了一位法相為神龍的靈子。

大禹成年之後,舜便認命大禹為治水大臣。和父親才去“堵”的方式不同,大禹采取“疏”的方式去管理水災,治理水患。

為了治水,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苦心治水三十多年,不僅為自己建立巨大的威望,同時功績也在最突出的。

在平定了水患之後,大禹的威望也達到無人客撼動的情況。而且帝舜晚年之後其情況於帝堯類似。舜也想成為長生不死的神仙,所以想要突破當前的境界。

不過舜最後的結局和帝堯的一樣,都沒有在在位之時,以帝皇之氣修成天仙天神道果。大禹效仿舜的登基曆史,先將舜囚禁,然後逼其禪讓,改國號虞為夏,都陽城。

夏禹和虞舜有殺父之仇,說大禹對帝舜不懷恨在心是不可能的。隻不過帝舜畢竟是人族聖王,而且背後有玄門支持,即便是他背後的巫門也不願意徹底得罪擁有四聖的玄門。

所以在禪讓之後,大禹便以讓帝舜巡視為名義,讓其去南方巡守,南方現在可不是膏腴之地,而是蠻荒所在,此行此舉不易於是將其貶謫流放,不過是名義上好聽而已。

舜苦難於南方,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而舜死時,娥皇女英二女不得相見,聞之慟哭,以涕汨揮,竹盡斑,淚幹而死,世人謂之湘夫人,其竹為湘妃竹。

舜帝和二位湘夫人死後,英靈不散,伏羲憐之,將其化為人道祖靈,封為神,並讓帝舜獲得最後一位聖王道果,配享火雲洞。

後人有雲: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