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設告訴常言,當年他爺爺常義被打成右派,下放到西州鋼鐵公司,起初被安排到工廠子弟學校教書。當時的上級部門也不知出於什麼考慮,居然毫不擔心這些口無遮攔的老右在學校裏毒害學生。林建設和林昆的父親林哲都曾是常義的學生。
西州市號稱“煤鐵之鄉”,這一名稱離不開西霞嶺的貢獻。西霞嶺下,是朔方重要的鐵礦石產地,最早在《天工開物》中已有記載。“西霞嶺南,有田產鐵,以犁耕之,鐵石即出,覆以黃土,來年複生,是故生生不息也。”宋應星當年錯誤地認為鐵礦石是像莊稼一樣長在地裏的,今年收割之後來年還會再長出來,其實是因為礦石埋藏比較淺,比較適合原始的開采方式。據史書記載,西霞嶺這一帶煉鐵已經有上千年的曆史了。明清之際和遊牧民族易貨貿易,拿一口鐵鍋去,換回滿滿的一鍋貂皮回來,雙方都認為占了便宜,皆大歡喜。
林建設指著旁邊一座看上去比較新的土高爐說:“你不是想知道什麼叫‘一腳蹬’嗎?這就是了。”他告訴常言,十幾年前還有人用小高爐在這裏煉過鐵,其中包括西鋼現任總經理金勝祖,當時名字還叫金同山,也操練過這小爐匠的營生,和現在不可同日而語。因為這種高爐爐壁極薄,建造成本很低,看上去隻需一腳就可以踹倒,故而起名“一腳蹬”。改革開放之初,西州有不少人靠這種小煉鐵發了財。後來由於這種方式煉鐵能耗高、環境汙染嚴重,被國家取締了。
常言問:“在西州,大煉鋼鐵造成的損失有多大?”
林建設說:“要說起損失來,是多方麵的,不僅僅是投入的人力物力,還有生態環境。你看到了,山上的樹當年被砍掉後,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恢複。”
常言說:“唉,費了這麼大的力氣,卻生產出一大堆沒有用的廢物。”
林建設說:“話不能這麼說,準確地講,是生產了一大批質量不達標的鋼鐵,倒不能完全說是廢品。從技術角度講,土高爐的作用,也不能完全否定。”
林建設的話讓常言吃了一驚。他從資料上看來,對“鋼鐵元帥升帳”的那段時間,這麼多年一直是持一邊倒的否定態度,沒想到林建設這位當年的參與者,竟說出如此與眾不同的觀點。也難怪,畢竟他們曾經為此付出那麼多的心血和青春。
林建設說:“有人說當年小高爐出的那些鋼鐵都是廢鐵,這個觀點是片麵的。為什麼呢?因為咱們國家有兩千多年冶煉鋼鐵的曆史了,古時候的冶鐵設備,肯定還不如一九五八年的土高爐,但是古代我們的冶鐵水平卻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這說明冶煉鋼鐵技術很早就在民間被普遍掌握了。西霞嶺下就曾經出土過戰國時代的鐵器,所以從煉鐵工藝來說,土法小高爐並不是煉不出鐵來,而是這些小高爐煉出的鐵含硫高,產量低,從技術上來講需要進一步提煉。”
常言對林建設說:“一九五八年的中國,已經不是古代了,還沿用古代的冶煉設備和方法,那不是失敗又是什麼?還有,為了大煉鋼鐵,老百姓把自己家的鐵鍋鐵爐等鐵製品都砸了送來做原料,按說煉鋼煉鐵的目的,就是為了給百姓生產更多的鐵鍋、鐵爐、鐵犁,可我們卻把現成好好的東西,砸碎了用來煉鐵,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林建設說:“當年你爺爺就是這樣的觀點,他說這種做法是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因為這幾句話,他被批鬥得十分厲害。那時候,階級鬥爭為綱,高爐不出鐵,也要從路線上深挖思想根源,說是‘隻要路線對了頭,鐵水滾滾往外流’。你爺爺是條漢子,不管別人怎麼批怎麼鬥,硬是不改口,還和鬥爭他的人辯論說革命也要尊重科學規律。唉,提起來我也十分後悔,當年我年輕莽撞,還參與過對常老師的批鬥,以為是在捍衛革命路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