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1 / 3)

第二十三章

當年伐木煉鋼 如今栽樹“還債”

老工人林建設五年造林500畝植樹10萬餘株

本報訊(記者常言 通訊員陳立婷)五年來,西州市的西霞嶺上,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位老人的身影,扛著鐵鍬在一片新栽的樹林間走過,像個將軍一樣檢閱著整整齊齊的樹木“士兵”。他就是西州鋼鐵公司老工人、勞動模範林建設。退休後他堅持義務植樹綠化荒山,五年時間綠化荒山麵積500畝,栽種各種苗木10萬餘株,受到了周圍群眾的好評。

林建設是朔方省特級勞動模範,曾獲得“五一勞動獎章”,退休前是國內鋼鐵戰線有名的煉鋼能手。在“大躍進”的年代,全民大煉鋼鐵,他也曾響應號召,大量砍伐西霞嶺上的樹木,造成水土流失。改革開放以來,林建設心裏一直記著這筆“債”,在他退休之後,主動提出走上西霞嶺當年伐木的地方,開始“種樹還債”。林師傅一年到頭以山為家,春天種樹,夏秋兩季扶育樹苗,冬季護林防火。在他的汗水澆灌下,西霞嶺如今披上了綠裝。更可貴的是,在他植樹造林的過程中,沒有向國家要過一分錢,相反,從自己並不高的退休工資裏倒貼了四千多元。

記者日前采訪時,林建設指著一片山頭說:“當年怎樣砍光的,如今我就要怎麼種回來。”他的希望是,在有生之年把這一片山林全部種上樹木。

常言剛到朔方不久,就知道了林鐵生的父親林建設“種樹還債”的事,卻一直沒能抽出時間采訪。這回來到西州,他提出要求,要跟林建設上山種一天樹,這樣稿子寫出來才有現場感。林建設聽了常言的想法後對他說:“種幾棵樹,既不是國家大事,也不是省裏市裏的重點工作,這事是我自找的,不值得上你們報紙宣傳。”常言聽後更來勁了,嚷嚷著說:“怎麼不值得?我看太值得了!好多所謂的大事還不如您這點小事有意義,從您的思想境界和認識高度上看,就更有意義了——這不隻是普通的種樹,您種的是咱們工人階級對國家的責任感!”林建設說:“依我看你們當記者的太能拔高了,我的樹苗要是被你這麼拔的話,恐怕就沒法活了。我主要是怕你吃不了這個苦,既然你小子堅持想去,明天就跟我上山吧!”

第二天,常言開車拉著林建設到西霞嶺下,一直開到沒有路的地方,兩人下來棄車步行。爬上一個小山坡,常言已是氣喘籲籲,林建設卻仍然麵不改色,健步如飛,不時停下來等一會兒常言,笑話他一個年輕小夥,還趕不上他這老胳膊老腿。走到半山腰一座廢棄的小廟裏,林建設進去拿出一把鐵鍬、一隻水桶,到廟後麵一眼山泉處接了半桶水,常言接過水桶拎著,又走了一段山路來到樹林裏,開始給樹苗培土澆水。幹了一會兒常言已是腰酸背痛,汗流浹背,林建設見了,放下手裏的活,讓他歇會兒。看著望不到頭的樹林,常言掏出相機左一張右一張地照了許多照片,想著林建設幾年來天天如此,心中充滿了敬意。

“隻要我還幹得動,我要把這一座山全部種上樹。”林建設告訴常言,當年大煉鋼鐵的時候,那時還年輕的他響應號召,西霞嶺下建起土高爐,伐了山上的樹木去煉鐵。那時候,爐火映紅了整個山頭。現在想起來,真是作孽啊。

沿著山路邊談邊走,他們翻過一個山包,眼前出現了一大片土高爐群的遺跡,那就是當年大煉鋼鐵的“戰場”。這些高爐大大小小足有上百座,高矮不齊,形狀各異,遠近不一地坐落在西霞嶺下,看上去竟和墳地無異。常言極目遠望,遙想當年,這裏也曾是“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的所在,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這片地方居然能夠保留了下來。這座“鋼鐵墳場”的景象,讓他想起穀歌地圖上那張美國“飛機墳場”的照片。他想,如果花點時間,仔細探究這片土高爐群背後的故事,一定能寫出篇《另類工業遺產》的稿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