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革命篇】36 確保實力將軍去職 平息事端槍殺無辜(2 / 3)

段棋瑞聽說後,先把電文改成“所望各建黨言,迅定國是,俾釋重負,以踐前言”字樣,他是依從湯漪的意見,可這樣一來,確實與原意相違,不但沒有下台之意,反而多了戀棧之嫌。段祺瑞開始也懷疑是許世英走露風聲,細一想,他沒什麼可圖,國泰民安,這個總理還能爭爭搶搶,現在純是受罪啊。想不通也就不想了,段祺瑞抱著當天和尚撞天鍾的態度,不得不拿著許世英的辭職書,來到德國醫院。

許世英見到段祺瑞說:“你也別勸我了,這個總理我也是當夠了。隻要在我當政時,沒給你落下埋怨就行了。”

段祺瑞說:“別耍脾氣,你這樣是拆我的台,別說這個總理,就是我這個執政又能讓誰動心?說句老實話,我早就想下台,隻因國事無人負責,就像我手裏這個茶懷,得有人接,我才能放手,總不能把它扔在地上摔碎吧。”

許世英見段祺瑞把話給說死,也隻能以“國家利益”收回辭呈。

段祺瑞這封電報發出後,首先的反應來自日本人,表示如果段祺瑞辭職,那麼日本政府將重新考慮對華的態度。馮玉祥雖然通電辭職,仍在國民軍中享有威望,他也表示反對段祺瑞辭職,並吩咐鹿鍾麟加緊北京防衛,取締學生運動,以安慰段祺瑞。通電表示擁護段祺瑞的還有油滑的閻錫山和鄧如琢。這正是段祺瑞所需要的,他現在更希望聽到吳佩孚和張作霖的態度,但等來等去卻等來了孫傳芳的態度。

就在段祺瑞電文發表的第二天,孫傳芳和陳調元聯名打來電報,開口便質問說:“段祺瑞執政一年以來,國家收入共達一億三千萬餘元,這些錢都花到哪裏去了?究竟作何用處?請執政府給予宣布以釋群疑。”

孫傳芳這個電報引起長江各省軍閥的反應,借此來拆段祺瑞的台。張作霖幹脆宣布脫離段祺瑞政府,自己廢除東北邊防督辦的名義,以鎮威將軍對內對外發號施令。

國民軍第二軍的將領鄧寶珊、李紀才也聯名通電,反對恢複法統,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公開指責段祺瑞為公敵,要求各方不要對段加以挽留。段祺瑞一看情況對自己不利,不得不又發出電報,表示自己無心戀棧,隻因關稅會議正在進行,下野還沒到時候。

此時大中國,正可謂一個大舞台。

孫傳芳雄居東南五省,張作霖虎踞東北,吳佩孚坐鎮武漢三鎮,手也伸到南方各省份,誰也不承認由國民軍控製的段祺瑞政府,而國民軍內部實際也並不怎麼讚成段祺瑞,各路軍閥都在爭論誰是誰非。過去的北洋軍閥,各派係還能找出個頭緒,可此時正是敵友不分,今天討賊,明天聯手;昨天叩頭換蘭譜,今天真刀真槍,使得人眼花繚亂。

郭鬆齡覆滅後,殘部魏益三與國民軍聯手,改為國民軍第四軍。魏益三,字友仁,河北蒿城人,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後就讀北京陸軍大學,當時任奉軍炮兵第二旅旅長。郭鬆齡失敗後,魏益三駐兵榆關,並得到了馮玉祥部第九師師長唐之道的援助。張學良曾試圖招降,因沒有成功,便向榆關發起總攻,魏益三退守灤州。國民軍鹿鍾麟為援魏司令,正準備派四個師由朝陽進攻錦州,以斷張作霖的後路。這時,由於段祺瑞的出麵,以私人名義勸說張作霖收兵出關,免得引起關內大戰,加之奉軍吳俊升和張作相也反對繼續用兵,奉軍也急需調整,因此張作霖答應收兵出關。

奉軍和國民軍在灤河兩岸隔河相望。

馮玉祥曾一度要進攻山東,以對付直魯聯軍。聯軍由張宗昌和李景林為正副司令,但由於國民軍貌合神離,準備攻魯的鄧寶珊部由津浦線調回京漢北段,國民軍攻魯的計劃陷於停頓。東南五省的孫傳芳本傾向討奉,因吳佩孚一直主張討馮玉祥,他也就不置可否了。

山東局勢發生變化後,為求自保,張宗昌無力向江蘇用兵。孫傳芳命令盧香亭由徐州開回杭州,並委以浙江總司令,從此,孫傳芳的注意力就在自己的五省之內,對於北方的局勢,來個不表態度。

吳佩孚和張作霖達成協議後,吳佩孚決定兵分三路,先吃掉河南,一路由靳雲鶚從魯西攻豫東;一路由劉鎮華、張治公由陝北進豫西;一路由京漢正麵的鄂軍第一師冠英傑由鄂北進攻豫南。

河南本是嶽維峻的地盤,所部國民軍第二軍本係陝軍,常與河南紅槍會發生衝突。吳佩孚抓住這個要害,派人說服這些地方武裝,並收為豫衛軍,以造成裏應外合之勢。吳佩孚進攻河南前,說服了閻錫山、吳新田等並舉。因為大兵團作戰,信陽之戰僵持不下四十餘天,河南很快失守。嶽維峻從洛陽逃出後,又遭到紅槍會的狙擊,幾乎丟命,所部全軍覆沒,嶽本人也在風陵渡被晉軍所獲。

吳佩孚得河南時,湖北、江西兩省也起了些變化,首先是湖北老牌地方軍閥蕭耀南暴死,吳佩孚以聯軍總司令的名義派二十五師師長陳嘉謨為湖北軍務督理,杜錫鈞為湖北省省長。

吳佩孚以聯軍總司令的名義發號施令,北京政府段祺瑞以執政的名義任命長江上遊司令盧金山為湖北軍務督辦,鄂軍第二師師長劉佐龍為湖北省省長。從這個名稱中也能看出來,段祺瑞用“督辦”而吳佩孚卻衍用曹錕當權時將“督軍”改為的“督理”。可見兩個人是各有所謀。段祺瑞想的好,他還是使北洋派從下往上倒戈的辦法,希望引起內訌。可盧、劉兩人實力不足,不敢遵命。段祺瑞不能得逞,心中甚是不滿,幹脆也就把臉拉下來了,遂又任命江西督辦方本仁為湖北查辦使,令其派軍隊前往湖北,幫助盧、劉二人。

這道命令非常明顯是讓方本仁帶兵進駐湖北,趕走吳佩孚,並暗示事成之後以湖北地盤為酬。地盤對方本仁這樣的地方軍閥來說,是最好的酬謝,得到段祺瑞的命令後,權衡一番自己的實力,想到自己本是湖北人,在江西必不能長久,若能得到湖北,暫時又不丟開江西,實在是件好事。

方本仁主意拿定,密報段祺瑞後,開始調兵鄂贛邊境,並派人到廣東聯絡,以求共同反吳,收複湖北。方本仁沒想到的是,江西內部起了分化,中央係一師師長鄧如琢和贛軍第二師師長蔣鎮臣及第六師師長楊如軒在廬山舉行會議,為使江西免遭兵禍,要求方本仁和平下台。方本仁的態度也使視江西為自己轄區的孫傳芳所不容,並派三艘兵艦到江西示威,而吳佩孚調來兵馬開駐武穴。

方本仁在內外夾擊的情況下,怏怏下台,由鄧如琢繼任江西總司令。河南和湖北尚未平息,張宗昌和李景林率直魯聯軍對直隸又發起了進攻。李景林誓要討回直隸,率部先後占領了滄州、獻縣、青縣,此後與國民軍在滄州和馬廠之間展開了拉鋸戰。國民軍的情況非常緊急,眾將領紛紛電請馮玉祥再度出山主持軍事。

國民軍現稱西北軍,出身舊軍人的馮玉祥雖然不在其位,但仍視西北軍為自己的子弟兵,看到局勢的演變,西北軍有分崩離析之勢,因而聽到眾將領要求他出山,馮玉祥便表示不承擔任名義,隻是以軍事顧問的態度,盡管如此,對出山之舉,他還是經過再三考慮的。

馮玉祥從平地泉來到張家口,向眾位將領說:“我隻是暫緩出洋,你們也不要把我當作什麼總司令,要答應我不承擔名義,我才出麵。”

情況已經到這個份上,馮玉祥隻要參與,便能給西北軍眾將士鼓起士氣。馮玉祥到張家口後,開始調度軍隊,派鹿鍾麟赴靜海指揮津浦線作戰部隊;調李鳴鍾主持北京防務,並又從察哈爾、綏遠調來援軍,作為後備部隊。馮玉祥部署完畢,不顧眾將領的百般勸說,又回平地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