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革命篇】35 執意反奉全軍覆沒 智者誤算廊房丟命(2 / 3)

還沒等吳俊升表態,張作霖借題發揮罵張學良說:“你這個小六子,真混啊,怎麼交上這樣的朋友,要不是你吳大伯,咱爺倆哪還有葬身之地啊。”

張作霖這一番表演,吳俊升當然明白,趕快給張作霖來個台階下,他哪敢在老虎嘴裏拔牙,便說:“雨亭,在這好日子裏,你不是罵我,朋友怎麼能道出這種話,若不是你張大帥的威名,郭茂宸手下哪會有那麼多的弟兄又回來了。這是你的造化,啥也不用講,咱們本是一家人嘛。隻是漢卿以後交朋友要多長個心眼。”

張作霖見好就收,急忙讓張學良給吳俊升叩頭謝罪,也算皆大歡喜。

郭鬆齡起兵反奉時,李景林先是答應助郭一臂之力,可暗中又對張作霖做出保證,決不同郭鬆齡采取一致行動,另一方麵,他為自保,早已派代表同吳佩孚拉上了關係。

目前,李景林和張宗昌雖然投靠奉係,但李是直隸人,張是山東人,因東北軍人都有種盲目排外傾向,兩個人早就有意另立山頭,不想再效忠張作霖。先是張宗昌因同鄉關係巴結上吳佩孚,李也緊跟其後,準備擁吳佩孚上台,讓他當自己名義上的頭領。吳佩孚為了擴大勢力,當然也願意收留他們以壯大聲勢。

當李景林想把自己的勢力伸到熱河時,國民軍馮玉祥先行一步,派宋哲元開赴朝陽,將熱河居為已有,而且國民軍第二軍軍長鄧寶珊又想奪取直隸,引起李景林對國民軍的強烈不滿。就在馮玉祥的國民軍準備出關援助郭鬆齡時,部隊剛開到落垡,要求假道出關,李景林怕國民軍有意外之舉,馬上宣布與張宗昌組織直魯聯軍,打出“保境安民”的旗號,對國民軍稱:“如有敢於侵犯直隸者,當率健兒與之周旋。”更有甚者,郭鬆齡起兵反奉時,扣押了部分執異見的奉係軍官,因為李景林同郭鬆齡有密約,便將那些軍官交給李景林看押,而李景林卻趁此時將那些軍官全部釋放。

李景林這一多變態度,不僅直打擊了郭鬆齡,也把國民軍推入進退維穀的境地。國民軍為確保後方的和平,就不能不對李景林加以提防。國民軍開始還有攻打山東張宗昌的計劃,先由嶽維峻暗通孫傳芳,可由於張宗昌暗和吳佩孚,孫傳芳一旁充當說客,也使國民軍攻魯的計劃受挫。實際上,張宗昌已悄悄和吳佩孚達成協約,準備聯合攻打河南。

張宗昌宣布保境安民的同時,改稱自己為山東保安總司令,這也是脫離奉係的信號。

直隸方麵,馮玉祥的國民軍未聽李景林的勸阻,繼續向前。

李景林遂向國民軍發出通電,討伐馮玉祥。

其實,這也是國民軍所要的,於是兵分兩路,進攻李景林部。南路鄧寶珊從保定進攻馬廠,北路張之江由落垡進攻楊村。第三軍孫嶽部也由陝西開回保定,為兩路軍聲援。國民軍在軍壓境,李景林有些心慌,他率部在馬廠打退鄧寶珊部後,增加些勇氣。目前,他隻是想穩住陣腳,得到外援。馬廠小勝國民軍後,李景林又從天津出發,向楊村進兵。

路遇張之江,不想張善用兵,指揮有方,雙方展開了拉鋸戰,整整打了五天,兩軍在楊村打得難解難分,最後進行了肉搏。李景林親率督戰隊,他明白,必須保住天津和直隸,楊村若失利,他可謂再無地盤,因而也打得十分頑強。兩軍為了爭奪楊村,京津、京浦鐵路完全陷入癱瘓,其中有一天連北京至天津海口的國際列車也不能通行。最後,李景林占領了落垡。

這次戰鬥中,兩軍傷亡都很大,僅楊村一地就留下屍首五千餘具。

馮玉祥聽到楊村失利,及時調整,命李鳴鍾代張之江為總司令,並從熱河、綏遠等處調兵。張宗昌自然也有唇亡齒寒之感,為保山東,他也不想把天津和直隸讓國民軍奪走,用最大的能力支援李景林,立派程國瑞、徐源泉兩個軍開往青縣、滄州一帶。

雙方為了各自利益,擺開了決戰架勢,鹿死誰手,都很難說。

最終因為馮玉祥舉行了大反攻,鄧寶珊又率部反攻馬廠成功,東路軍又來了一個師到塘沽,因此將天津陷進一個扇形的合圍之中,切斷了張宗昌的援軍路線。李景林雖然做了最大的反擊,仍感到回天無力,急向新主子吳佩孚求計,言稱要守到最後一個人和國民軍決戰。

吳佩孚好久沒過帥癮了,當即下令,命李景林為保實力,暫退往山東。

李景林當即放棄北倉,兩天後,從天津退出,往魯北與張宗昌部會合。李景林乘軍艦經青島抵濟南,投向張宗昌。

這場戰爭,打了半個月,最後國民軍獲勝。

段祺瑞在北京聽到後,還給馮玉祥拍了賀電。馮玉祥占領天津趕走背信棄義的李景林時,正是奉係軍閥張作霖下令殺害郭鬆齡之日。

李景林逃山東後,國民軍控製了京津一帶,可由於進步運動的高漲,段祺瑞的日子是越來越不好過,北京大大小小示威遊行接連不斷。段祺瑞為了緩和局勢,通電全國,決定修改臨時政府製度,增設國務院,首先任命心腹徐世英為內閣總理。段祺瑞把老一套辦法搬出來,也是給日異高漲的學生運動作個交代,以求避免發生更大的騷亂。

段祺瑞將這個責任內閣,當自己的護身符,求得暫時的安寧。

徐世英一切都聽段祺瑞的,這個內閣同臨時政府也沒有太大的區別,隻有一點不同,所設閣員,大部分都是親馮玉祥和國民黨的,王正廷為外交總長,於右任為內務總長,陳錦濤為財政總長,賈德耀為陸軍總長,杜錫珪為海軍總長,龔心湛為交通總長,馬君武為司法總長,易培基為教育總長,寇遐為農商總長。

段祺瑞的措舉,得到馮玉祥的認同,他由包頭回到張家口後,表示擁護這個內閣。段祺瑞為了津京地區的安寧,也希望自己的內閣能長久些,自馮玉祥趕走李景林後,先後任命宋哲元為熱河都統,鹿鍾麟兼任京師警察總監,並調任孫嶽為直隸軍務督辦兼省長,並讓李紀才前往山東為查辦使。

段祺瑞一係列行為,是向馮玉祥示好,以換取國民軍對北京政府的保護。段祺瑞以為這下能安穩幾天,卻沒想到年底發生一件命案,即他的心腹徐樹錚在廊房遭到暗殺,對他刺激很大,有些日子閉門不出,生怕不測。

徐樹錚一直在國外,就是段祺瑞執政期間,段也不敢將他召回,都知道徐樹錚同國民軍馮玉祥和奉係的張作霖,交惡頗深。段祺瑞本意是讓徐樹錚在國外以他個人的名義進行外交活動,可徐樹錚惡名遠揚,到處受到中國僑民及留學生的斥責,被視為不受歡迎的人。徐樹錚在德國時,竟有留學生圍住公使館,要求徐樹錚立刻離開德國,因為無奈,他在歐美各國兜了一個彎子,十二月由日本回到上海。

徐樹錚一進國門就大發議論,表示擁護段祺瑞,鼓吹直皖奉三大派來個大聯合,使北洋派團結起來,並把老一套陽奉陰違的本領使出來,先去杭州拉攏孫傳芳,得到默許後,本想回到北京段祺瑞身旁,但他過去殺過馮玉祥的舅父陸建章,對馮玉祥深懷戒心。陸建章為馮玉祥的舅舅,兩人感情頗深,馮玉祥參加灤州起義失敗後,正是陸建章保護了他。徐樹錚心裏哪有不害怕的道理。

段祺瑞深知這段糾葛,他對徐樹錚殺陸建章本來是不同意的,但事情已經發生,又過去這麼多日子,便從中說和馮祥祥以大局為重,不要過多計較個人得失。馮玉祥表示同意,不計前仇,並通電徐樹錚北上時確保他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