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混戰篇】29 政客分贓煞費苦心 敗走浮海百感交集(2 / 3)

馮玉祥這話,綿裏藏針,把張作霖和段祺瑞從開始答應請孫中山進京的密約,不動聲色給講出,還悄悄刺了張作霖一下。張作霖臉都氣白了,可對馮玉祥的戲言又不好發作,隻得借故走掉。

段祺瑞勸不住張作霖,宴罷,又拉住馮玉祥,讓他以大局為重。實際上,馮玉祥和張作霖有一點是共同的,都想在這次戰爭中擴大地盤,然後插手中央,所以都想擁戴自己的人主政。馮玉祥讀過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覺得同自己的觀點吻合,如果把孫中山擁進中央,對自己也是十分有力的。這一點,老謀深算的段祺瑞,已經猜到馮玉祥的心思。他找到馮玉祥,徹夜長談,把利害全擺了出來,迫使馮玉祥放棄自己的主張。

段祺瑞對馮玉祥說:“現在情況變了,張作霖羽翼豐滿了,他不在乎以前,你對他的違約,似乎有些不平,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想來雨亭對你也沒什麼,隻是他對孫中山有些不放心。如果奉軍再和國民軍打起來,那可是太慘了,山東的鄭士琦和山西的閻錫山,可從津浦、京漢夾擊國民軍,到時對你多有不利啊。煥章一向以為百姓謀利自居,切不要因小失大。”

段祺瑞這番話,對馮玉祥有些觸動。說起來,國民軍要是和奉係比較起來,還是薄弱的,聽段祺瑞的口氣也已經完全站在張作霖的立場上了。

為了自己的利益,馮玉祥也隻能裝聾作啞了。

段祺瑞趁熱打鐵,連夜拉著他去了張作霖在天津住所曹家花園。在段祺瑞的巧妙斡旋下,馮玉祥多次權衡,最終同意與張作霖、盧永祥聯名推段祺瑞為臨時執政。張作霖的目的還沒有達到,推段祺瑞為執政,不等於就能給他地盤,所以他仍是主張對吳佩孚用兵,徹底消滅直係的力量。段祺瑞有些不悅,他說:“我看雨亭還是適可而止,弄不好再把自己陷進兵禍裏去,想出都出不來。北方時局的穩定,對東南西南的統一才有促進的意義。”

段祺瑞這些話,對連年戰禍的中國人來說,無疑是悅耳的,張作霖雖然心懷不滿,但對這位北洋前輩,也不好發作。

張作霖說:“我不是要地盤,我隻是想為盧帥出口氣,反正我願意將奉軍一部分人歸盧帥調遣,尋機南下討伐齊燮元,以報上海之仇。將來讓盧永祥繼任江蘇督理,吳光新任安徽督理。”

這些話,雖然把張作霖圖霸江南的野心揭出來,可他推薦的都是皖係的人,而吳光新還是段祺瑞的妻舅,段祺瑞會舒服。為了緩和張作霖和馮玉祥的爭奪,段祺瑞在分配地盤上,絞盡腦汁,最後決定,自津浦路沿線一帶至長江下遊地區,為張作霖的範圍,任命李景林為直隸督辦、張宗昌為蘇、皖、魯剿匪總司令;而以京綏線及京漢線為馮玉祥範圍,任命孫嶽為豫、陝、甘三省剿匪總司令,胡景翼為河南督辦,張之江為察哈爾都統,李鳴鍾為綏遠都統,並特任馮玉祥為西北屯墾督辦。

馮玉祥對這個決議,讚否參半,他不願奉軍的勢力伸入到東南的富有地區,在這個決議前,馮玉祥就讓北京的內閣免去吳佩孚的兩個心腹張福來和李濟臣,他也要為自己的兩個同盟者孫嶽和胡景翼找到合適的地盤,曾委派胡景翼為河南軍務督辦,孫嶽為河南省長,也就是說沒有這個決定,馮玉祥也要往京漢路南端發展的。

得到段祺瑞的首肯,張作霖為確保自己在長江下遊的勢力,派張宗昌和盧永祥南下。張宗昌率四個旅,繼續攻打江蘇的齊燮元。由於齊燮元部隊人心渙散,沒經過多大戰事,奉軍就攻入了上海。這時,長江流域的直係,感到事情緊迫,蘇、浙、皖、閩、鄂、贛、豫開始對峙奉軍和國民軍,七省以聯防的姿態反對北方勢力南伸。為了求得局勢的和緩,七省的主要人物在南京開會,決定由齊燮元、蕭耀南、孫傳芳聯名發出通電請段祺瑞出山,組織北京臨時政府。

可謂局勢多變,撲朔迷離,軍閥諸侯各懷心計,拿國事遊戲。

段祺瑞欣然接受了“中華民國臨時執政”的職務,並公布《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製》六條,組成新政府,內容如下:

第一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臨時執政總攬軍民政務,統率海陸軍;

第二條,臨時執政對於外國,為中華民國之代表;

第三條,臨時政府設置國務員讚襄臨時執政處理國務。臨時政府之命令及關於國務之文書由國務員副署;

第四條,臨時執政命國務員分長外交、內務、財政、陸軍、海軍、司法、教育、農商、交通各部;

第五條,臨時執政召集國務員開國務會議;

第六條,本製自公布之日施行,俟正式政府成立,即行廢止。

顯而易見,這個臨時執政,對段祺瑞來說,實在是太實惠了,一個非正規化的機構比較容易取得各方麵一致意見。段祺瑞力求國家統一,隻是想得到些進步勢力的同情,最終目的,還是想把奉係抓過來,因條件還不成熟,隻能謹慎行事。段祺瑞現在還打著另一算盤,那就是他不太相信直係能徹底敗北,在七省聯名擁他執政的同時,也有人提出“段吳合作”的建議。段祺瑞正式執政前幾天,孫傳芳在給他的電文中說:“吳子玉大帥智勇兼備,確為國家棟梁之才,允宜優加護持,為國愛惜。”段祺瑞心領神會,說服了張作霖和馮玉祥,對吳佩孚不予通緝,準其和平下野。

段祺瑞這番心機,明眼人自能看出來。而且,他回北京後,第一道命令就是把廢帝溥儀門前的衛兵給撤了,為其跑進日本使館開了綠燈。段祺瑞對吳佩孚還是網開一麵的,齊燮元、蕭耀南、孫傳芳南京會議前,段祺瑞還有心拉吳一把,倒是吳佩孚自己不甘心,惹出事來,弄得齊、蕭、孫也對吳佩孚不滿。

馮玉祥曾命令,凡活拿吳佩孚者,賞十萬元,拎吳之人頭者,賞金減半。吳佩孚怎麼不膽顫心驚,落荒而逃呐。吳佩孚在塘沽登華甲艦,浮海南下,在大沽口停留,沒聽到什麼好消息,而山東督理鄭士琦宣布中立,拒絕吳佩孚登岸。吳佩孚又跑到青島,守軍溫樹德派人送來食物,仍不許登陸,此時,他想返洛陽重新起兵的計劃成為泡影。吳佩孚在海上真是度日如年,但這總比讓人把腦袋給割下來要好些,想當初,那吳子玉八麵威風,再回想,第一次直奉交惡中,又是何等氣魄,現在卻是四麵楚歌,眾叛親離,在海上遊蕩,成了孤魂野鬼。吳佩孚心中惆然,自憐自愛之時,蕭耀南派決川艦來接他,於是,他從吳淞口改乘該艦駛入揚子江,直奔南京,以為這是蒼天有眼,得到神助,沒想到蕭耀南早已經同意擁段,所以如此,多是同情,不想置他於死地,全無同他起兵之意。

吳佩孚在南京遇到齊燮元,拿出在艦上起草好的“護憲軍政府組織大綱”,讓齊燮元簽字,並要求大家聯名發出,當得知齊燮元要擁段時,甚是不滿說:“你們各省同盟,一致對外,我十分讚成,但是要聯名擁段祺瑞,這不是把直係給徹底埋葬了?采取軍事行動,是自救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