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混戰篇】11 剿南軍陣靜觀戰事 軍中諸葛出露鋒芒(2 / 3)

馮國璋本意免掉段祺瑞總理各職,但又怕北洋派分裂,自己沒有把握控製,而貌似閑居實際心術頗多的徐世昌,還是傾向於段祺瑞的,最重要一點,日本人更是以段祺瑞為中國政局的中心。不過長江三督和曹錕的通電,最終使馮國璋下定決心免除段祺瑞總理之職,同時,內閣幾個成員,研究係大員梁啟超、林長民等也均被馮國璋免去總長的職務。

沒多久,主和派王士珍出麵組閣。馮國璋一方麵暗裏和南方陸榮廷代表接頭,商談議和條件,一方麵在報紙上大力斥責王汝賢、範國璋、傅良佐等人,稱他們丟盡軍人的臉,不顧羞恥,合謀罷戰,定要嚴懲。馮國璋這一手,可謂老道,他心裏明白,雖然段棋瑞下了台,但他仍然擁有皖係的支持,而大部分權力,還掌握在各地方的督軍手裏。這些人雖然靜觀,但從骨子裏還是主戰的,因為戰爭才能顯出軍人的價值和利益。馮國璋做盡表麵文章,是給皖係的一個安慰,借此也彌蓋了他和段祺瑞在對南方問題上的矛盾。

直係四督通電議和之舉,在護法軍中引起議論。孫中山首先指出,無原則的休戰,不過是場騙局,如果議和就該取消臨時參議院,恢複舊國會。而陸榮廷為首的桂係,剛剛得到湖南大塊地盤,目的已經達到,急於想保自己現有的利益,對於所謂的護法、恢複國會根本不感興趣,一聽到馮國璋有議和的意思,馬上就停兵不前,而且回應直係四督的通電,並表示願意領頭在西南發起停戰。馮國璋和陸榮廷為其各自的目的,急忙發出命令,要求交戰雙方駐紮原地,聽候命令。

馮國璋甚是得意,按他的想法,先打掉段祺瑞“武力統一”的囂張,然後和桂係達成協議,把長沙留給護法軍,但南軍不能攻打嶽陽,待把國會問題解決後,不愁不為北洋魁首。

不料,曹錕突然飛來一悶棍,打得那馮國璋有些暈頭轉向。原來曹錕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兒,從言和變成主戰。曹錕從自己的勢力來看,覺得犯不著出頭,段祺瑞下不下野,南北和談成功與否,他都不會有什麼變化;換句話說,若南北和談不成功,他曹錕盤踞直隸,誰也不敢小視他。

曹錕原本沒這般顧慮,自他和長江三督公開通電主張南北調和後,帳下便有一人向他進言說:“督軍不可輕易言和。”

曹錕問說:“為何?”

那人說:“我以為主和不如主戰,主戰不如觀戰。原因有三,督軍主戰,不損一卒,卻長了虎威,群雄不敢小視;若戰,我軍必入湘助戰,勝自不必言,敗乃不過折幾員將,又回到原地,從實力來說,可謂毫發無損;最佳者,觀戰也,可進可退,可守可攻。督軍受說客所動,倉促主和,受人利用了。”

曹錕一聽,有些不安說:“照你這麼一說,咱們是上當了?還能不能挽回局麵?”

那人胸有成竹說:“我看用不了三天,必有人來找督軍,到時不可輕易承諾。”

曹錕笑說:“那你說來人找來是好事還是壞事?”

那人說:“非一般好事,乃黃袍加身。”

曹錕說:“你別胡說了,還能有人來找我當皇帝,那是不可能的。”

那人很自信說:“皇帝是不會的,不過,到時督軍可要利用這個機會。”

曹錕一笑了之,沒做多想,可覺得那人的話很有道理,悔不該聽那陳光遠的屁話,他們跟著老馮跑,隻是還沒鞏固自己的地盤。聽人勸,吃飽飯,先看看再說。曹錕,字仲珊,天津人,打小販布為生,後又從軍,鎮壓過義和團,縱兵嘩變,幫助袁世凱拒絕南下製造口實,又參與過張勳複辟。他眼裏什麼人也沒有,正像他老師馮國璋所說是個“有奶便是娘”之輩,平時除了能聽幾個叩頭兄弟的話,見到部下,非打即罵。這個喝兵血的地軍閥怎麼能麵帶笑容聽帳下人的勸告呢?

進言者也非同尋常,自打跟了曹錕後,確實幫了他不少忙,也給他爭了臉。他現在是曹錕麾下驍將,有勇有謀,近兩年來,名聲雀起,他叫吳佩孚,字子玉,生在山東蓬萊。蓬萊位於渤海灣,景色秀麗,傳說中蓬萊、方丈和瀛洲為海上三仙山。蓬萊縣城內有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父子的戚家牌坊,三鄰九社的人常到這裏來燒香,吳佩孚的父親也不例外,也常到這裏。後來,吳佩孚發跡後,常以戚繼光傳世自居。實際上,吳佩孚倒也不能算是空穴來風,原來在他娘張氏生他時,父親吳可成守在外屋,想那小吳佩孚是個難產,張氏幾經呻吟,把一旁伺候她的吳可成也累得夠戧,不知不覺就在炕頭打了個盹,突然夢見金戈鐵馬,鏗鏘有聲,再一細看,甲光銀胄中,一員猛將揚鞭揮劍,衝著他就來了,細看那來人乃是抗倭名將戚繼光,他激動地叫一聲,醒來時,才知是南柯一夢。這時,婆子來報,說是夫人生了個兒子。吳可成心中大喜,認為這孩子是戚繼光轉世,因為戚繼光字佩玉,便給兒子起名佩孚,字子玉。

吳佩孚十四歲上父親去世,家裏還有個十一歲的小弟文孚,孤兒寡母,生活艱難。吳佩孚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跑到登州水師營當了一年學兵。他聰明好學,六歲時在私塾讀過幾年,底子很好,在登州拜名儒李丕森為師,1896年他前往應試,一舉中魁,得了個第三名秀才。這下,可是在家鄉出了名,也正因為如此,吳佩孚恃才傲物,進不得官場,還染上了吸大煙的惡習。一次去煙館,當地人知道他窮,但念及是本埠的秀才,網開一麵,還特意給他找個雅間,哪成想,當地首富翁欽生正在此狎妓,見到吳佩孚,仗著他的侄子是縣官,將吳佩孚罵出去。吳佩孚雖然窮,也是當地有名的秀才,哪裏忍得下這口氣,找到幾個朋友,在翁欽生做壽時,進去把壽堂給砸了。事發,翁欽生的侄子經查找,得知是本縣的秀才吳佩孚幹的,便下了通緝。吳佩孚在家鄉呆不下去,逃往北京,找父親的一個熟人。那人聽說吳佩孚吃了官司,又沒有錢,冷眼待他幾日。

吳佩孚自覺無聊,整日在北京大街上閑逛,因熟讀麻衣神相,給人算卦謀生,偏巧遇從軍的表哥,便咬牙從軍。吳佩孚是個秀才,足智多謀,為人俠義,在兵營裏深得大家的賞識,因常有奇思,士卒們都叫他小諸葛。一年後,升為管帶。武昌起義後,他所在第三標嘩變,標統拉著吳佩孚一起幹,但吳佩孚不敢涉險。正是這次嘩變,吳佩孚引起了曹錕的注意。起義失敗後,吳佩孚怕那標統把以前的事講出來,就來個先發製人,把事情全抖出來,得到曹錕的信任,遂升為第三標標統。有一件事,使曹錕學對他另眼相看,對他的丈夫氣概更是打心眼裏折服,引為知己。吳佩孚隨曹錕調防進關後,一日,在駐地留守時,突然聽到有人喊救命,馬上帶著幾個人,循聲而去,因他知道在這個防區經常發生土匪搶劫的事。吳佩孚趕到出事地點,發現有幾個商人正被土匪打劫。吳佩孚令士兵們衝過去,山賊野匪不過都是些欺軟怕硬之人,聽到有部隊過來,早已丟下劫來的錢財,逃得無影無蹤。吳佩孚安慰這些商人幾句,讓他們把錢財清理好。商人感激涕零,跪在地上,吳佩孚一一扶起,可其中一人,怎樣也不肯把頭抬起來,嘴裏連連說說:“長官,我有罪,我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