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混戰篇】5 填缺都督四顧言他 圖謀自救起兵燕晉(2 / 3)

陳磊說:“我看你要是下決心,先把辮子給去了。你也不要裝模作樣,以為自己才智過人,以中國之大,漢人之多,難道還找不出一個當都督的。我希望你三思,今天和你說這些話,也是給你最後的機會。”

這時,蔡濟民、吳兆麟、張振武等人也過來七嘴八舌。

連日來,黎元洪到這些革命黨人,生死不顧,開始有些動搖,下了下決心說:“你們再不要如此激烈,我下決心就是,你們說要我去辮子,我去就是了。”

遂剃一光頭,蔡濟民到底是個年輕人,摸著黎元洪光禿禿的腦袋笑說:“這才像個革命黨人。”

湖北的革命黨,聽說黎元洪就任大都督,辮子也去了,心裏都十分高興,於是又把湯化龍叫來,大家在一起喝了酒,算是兄弟加同誌了。單純的同誌哪裏知道引狼入室的後果,自己釀成的苦酒,最終還是給了自己喝。黎元洪看到革命形勢迅速發展,上台後遂改組軍政府,絞殺了革命黨人張振武、方維,拉立憲派入夥,把自己打扮成“革命功勳”,擺香案,置玄酒,來一套封建王朝祭天的活動,沒多久,把革命出賣給了袁世凱,自己高官厚祿,達到了大清帝國都不能給他的權位。黎元洪後來竟恬不知恥對自己人說:“我給張彪玩弄過,瑞激也瞧不起我,革命黨人也陷害我,可想那韓信受胯下之辱,到最後,看天下是誰的。”

湖北的好形勢波及全國,宮裏的攝政王載灃,得瑞澂的奏報,日夜不寐,哭天拜地,想到祖宗的王朝敗在自己手裏,真是不知所措。這時,皇族內閣的總理大臣奕巧劻來報,說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和陸軍大臣蔭昌由彰德返回,經再三懇請,袁世凱答應出山。

奕劻麵露難色地說:“不過,他提出了六項條件,說是如果答應了,他才能效忠皇上。”

載灃不看便罷,一看到那六項條件,真個急火攻心,幾乎暈了過去。可現在形勢逼人,自武漢軍政府成立後,湖南、陝西也宣告獨立,更有嚇人的事是,駐灤州的軍官藍天蔚等六人電奏皇上,提出速開國會,改定憲法,組織責任內閣,而且夥同革命黨人第六鎮統製吳祿貞商定,如清廷不答應上述要求,他們就派兵攻進北京,進行“兵諫”。這真是南北夾擊,腹背受敵,載灃叫苦連天。

袁世凱趁朝廷有難,提出的六項條件,諸多王公貴族堅決反對,一來二去,載灃也沒了主意。隆裕太後,成天抱著小皇帝哭哭啼啼,不知如何是好。載灃想來想去,考慮再三,與其讓革命黨人得勢,宗廟覆滅,真不如答應袁世凱的條件,等到時機成熟,朝廷緩過氣來,再收拾他也不晚。

徐世昌聽到攝政王有答應袁世凱的意思,便誇大說:“王爺聖明,現在必須得有一個鐵腕人物出來收拾殘局,各省都是北洋派的人,若讓袁世凱出山,必能得到他們的信任。”

載灃瞅著徐世昌,令其下去,遂又對奕劻說:“他是袁世凱的朋友,你應該明白,不管怎麼說,咱們還是同宗,你可好自為之,看清形勢。”

奕劻本是個見利忘義之輩,雖然和很多漢人交情不錯,但他的目的,並不在於什麼同宗不同宗,誰對他有利,他就傾向誰。他對載灃說:“皇上用袁世凱是萬全之策,如果像馮國璋、段祺瑞這些人真要反了,誰能製止他們,我看也隻能是袁世凱。”

載灃說:“我早晚要殺了他。”

奕劻心裏也隻能苦笑了。袁世凱讓載灃頭疼的六項條件是:

1.明年即開國會;

2.組織責任內閣;

3.寬容此次事變的人;

4.解除黨禁;

5.須委與指揮水陸各軍及關於軍隊編製的全權;

6.須與予十分充足的軍費。

袁世凱這六項條件,應該說從戰略上是明智之舉,他和清廷開價,是他對形勢做了十分準確的估計。他表麵上是在彰德隱居,可清廷裏的一切,都由徐世昌密報與他,而軍隊的事,他的幾個死黨,也頻頻暗示他。武昌首義後,馮國璋得令赴鄂,還特意繞道彰德。

袁世凱對他麵授機宜說:“你不用管朝廷的事,慢慢往前走,到哪說哪,看現在這形勢,我要是估計不錯的話,組織新內閣,是勢在必行。”

馮國璋說:“我也看出來了,得有北洋派的人出來,咱們才有更大的機會。”

袁世凱說:“徐世昌不斷給載灃加碼,聽說他還想殺我,真是可笑啊。”

馮國璋嘴裏不說,心裏有數,他不想在袁世凱麵前表現出很有野心的樣子,一副馴順的姿態說:“那就慢慢往前走。”

袁世凱說:“就這樣最好,總能找到理由的。革命黨固然狠,但他們的矛頭是對滿人來的,不是對咱們。這種時刻,就得沉得住氣。奕劻等幾個老臣找我好幾次了,請我出來,我不是不想,而是時機未到。”

馮國璋說:“那些亂黨謀反,必得誅滅,以免後患。我就聽你的消息了。”

現在的袁世凱,終於等到機會了。凡明眼人,都能看出袁世凱的禍心,單說他提出的六項條件,一、三、四條,明顯就是向革命黨示好,標榜他和清廷不一樣,障人眼目,為自己日後投機打下伏筆。

皇族忍痛答應袁世凱的要求,但也有人看穿他的把戲,放言要殺掉袁世凱全家,說那老兒得勢,必使革命遭殃。這位誌士就是革命黨人、第六鎮統製吳祿貞。吳祿貞字綬卿,湖北雲夢人。1897年考入湖北武備學堂,次年官派赴日留學,畢業回國在武昌教書,並從事革命活動,後又隨徐世昌到奉天,任軍事參議,因為懂軍事,逐步高升,直至第六鎮統製。他傾心革命,言辭過激,為整頓部隊,調整有覺悟的軍官任要職,撤掉了十一協統、十二協統的李純和周符麟。有朋友勸他不要如此張目,吳祿貞以“提高軍隊素質”掩其革命目的,再說也都知道,兩名舊軍官都吸毒成癮。吳祿貞的革命言行,早被清廷所知,如此還讓他高官厚祿,主要還是以重用吳祿貞,挾持袁世凱。

袁世凱沒回彰德之前,就深為嫉妒吳祿貞。他知道吳祿貞會帶兵,能打仗,人又有勇有謀,膽略過人,有政治野心,而且非常傾向革命,他曾試圖拉攏,但吳祿貞反對他,不吃那套。革命興起,吳祿貞很興奮,他說袁世凱那些話,傳了出去,可把袁宮保嚇壞了。袁深知吳韜略過人,真要想動手幹,沒有幹不成的事,想來想去,也是無計可施,意欲用朝廷之手,除掉吳祿貞,因沒有罪名,更怕一旦走露風聲,事情更難收場。可就在此時,光明磊落的吳祿貞自己倒幫了袁世凱一個忙,那就是他開缺了周符麟。這個大煙鬼正是袁世凱所需要的,遂派人不惜重金把周符麟找來,如此如此這般囑咐一番。

辛亥之年,敵對雙方都是爭分奪秒,距武昌起義十餘日,山西又打響了。朝廷急忙派吳祿貞率兵赴太原。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起義後的太原,被革命黨推為大都督的不是別人,正是吳祿貞在日本留學時的同窗閻錫山。吳祿貞大喜過望,遂製定一個周密的反清計劃。

山西表裏山河,地勢險要,處於清廷肘腋之間,如要適當的時候用兵,能給清廷以致命的打擊。山西的同盟會員,都把“北應”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肩上。那些同盟會員溫壽泉、閻錫山、張瑜等人,在日本時期,都比較重視軍事學習,準備回國後響應南方起義,出兵張家口,以擊清廷之背。溫壽泉為山西督練公所幫辦兼陸軍小學堂監督,黃國梁、閻錫山分任新軍教練官。這樣一來,有很多新軍的領導權掌握在同盟會會員手中,士兵中間,亦有很多會員從中宣傳革命,換蘭譜,拜把子,結為兄弟,一時間,革命氣氛十分濃厚,受盡朝廷壓迫的老百姓,到處傳誦同盟會編的順口溜,“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兩年半”,“明年豬吃羊,後年種地不納糧”,“彗星東西現,宣統兩年半”。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武昌向全國通電後,山西馬上積極響應,因清政府已經預感到末路臨頭,怕士兵造反,均不給子彈。溫壽泉、閻錫山等商定,以執行任務為名,拿到子彈,即立刻起義。八十五標一、二營領到子彈後,隨即發難。八十六標由閻錫山統轄,他見同誌起事後,以保護撫署為名,派兵驅散了撫署附近的巡防隊。當天中午,義軍占領太原,閻錫山當選為都督,溫壽泉為副都督,然後成立了軍政府,年號仿武昌用黃帝紀年為四千六百零九年,門前懸掛八卦太極圖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