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適時接過宋教仁的話說:“今天的形勢,非同以往,早就有人對廣州起義有所惋惜,我看大可不必。我看到這種情景,心中特別高興,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知國人之迷夢有漸醒的征兆,難道不值得高興嗎?”
這些熱血誌士,遂又討論了同盟會章程,以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該會綱領,公推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行庶務長,本部設在東京,下設執行、評議和司法三部,汪精衛為評議部議長,鄧家彥為司法部判事長,檢事長為宋教仁。
這些宣傳家根據孫中山的概括,將同盟會的綱領定為“民族、民權、民生”,簡稱為三民主義。
是年為1905年8月20日。
同盟會成立後,可謂如火如荼,自1906年起,領導和發動了萍瀏醴起義、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欽廉上思起義、黃花崗之役和“改換門庭”的武昌起義。辛亥後,同盟會總部由日本遷至上海。
1912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要說起國民黨的老根,得列出個大單子,正是這些革命團體造就了同盟會,其主要有(1900年)橫濱正貫一、王寵惠、馮自由、馮斯樂的廣東獨立協會;(1902年)東京章炳麟、秦力山的支那亡國協會;秦毓鎏、周宏業的青年會,上海蔡元培、章炳麟、吳稚暉的中國教育協會; (1904年)武昌胡蘭亭、黃華亭、劉靜庵的日知會;長沙黃興、馬福義、劉揆一的華興會和同仇會,上海的龔寶銓、蔡元培、陶成章的光複會等。
要多說的,是這個光複會。當時,光複會真正的盟主,說是蔡元培,章炳麟也掛過牌,但真正執鞭的卻是陶成章,他熱情有加,奔走革命,衣衫襤褸,為事業幾過家門而不入。光複會從“鼓吹”到“力行”的革命行動,他是出了大力的。陶成章主張暗殺,以極端的手段打擊清廷。陶成章,字煥卿,1877年生於浙江紹興,筆名漢思、巽言等。1902年留學日本,結識了“軍國民教育會”的成員龔寶銓、魏蘭等。他受過很好的教育,早年接受一些新學,思想有些激進,但他為了革命活動,常常是不辭勞苦。1904年初歸國,他麻繩束腰,腳穿草鞋,積極奔走浙江各地,聯絡會黨,策劃起義,有時一天竟行走一百多裏地。
看到陶成章如此忘我,有一次將近除夕,魏蘭勸他回家過年,說:“煥卿兄,現在咱們在杭州,聽說離你家一水之隔,你是不是回家看看。”
陶成章說:“我看還是算了,反正老父身體還好。”
魏蘭說:“革命也不能連家人都不要,再說現在離家又這麼近,我看你還是回去看看,看過再回來,工作有你做的。”
陶成章說:“我倒不是不想家人,隻是怕一回家,勾起鄉情,恐為人情所累,不能複出啊。”
聽到這話,魏蘭不免欷噓說:“真是忠孝不可兩全,你好自為之吧。”
陶成章說:“兄不必多慮,既身為國奔走,莫說親情,生死已然置之度外,哪能過多以私家為重。”
陶成章就是這樣,每到一處,首先做社會調查,包括會黨、兵營,冒著生命危險四處散發革命報刊,他說:“由是浙東革命書籍,遂以遍地,而革命之思想,亦遂普及於中下二社會。”他的活動很有成效,十月間,在軍國民教育會暗殺團的基礎上,他和蔡元培、龔寶銓等在上成立了光複會。雖說蔡元培身為會長,可實際任務都由副會長陶成章擔當,年底,他赴日本,在東京成立分會,許壽裳和魯迅也加入了光複會。光複會的思想很紛雜,但反滿反帝還是占著主導地位。光複會成立後,徐錫麟、秋瑾也先後加入,革命勢頭異常迅猛。翌年秋天,陶成章和徐錫麟在紹興創辦大通師範學堂,表麵上是辦學,實際是為革命準備武裝力量,準備起義,他們以各種名義召集江南各府、會、黨成員到校學習,進行軍事訓練。秋瑾後來在這所學堂發展了六百多名會友。陶成章看到革命成果,更是不遺餘力,奔走浙、皖、閩各地,聯絡有誌之士。巾幗英雄秋瑾成立了光複軍,推舉陶成章為五省大督,計劃起義。鑽入敵營的徐錫麟,深受安徽巡撫恩銘的重用,正在他準備與秋瑾在浙、皖兩省同時起義時,因有人叛變而倉促起事,在巡警學堂前刺殺恩銘,並與清軍血戰四小時,終因寡不敵眾,不幸被捕,當晚在安慶撫院門前慷慨就義。幾天後,清廷派兵包圍了大通學堂,捉住秋瑾。
一代巾幗英雄,幾日後的一個淒冷的淩晨,慘死在劊子手刀下。
徐錫麟、秋瑾事發,清廷下令通緝陶成章,他隻身化名逃往南洋,繼續進行反清活動。1908八年,又潛回日本,到東京接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同年秋天,陶成章再次繞道南洋,擬集款在江浙舉行武裝起義,請求孫中山協助華僑募款。由於種種原因,孫中山以南洋經濟恐慌沒能給予積極支持,遂對孫中山有些誤會。
陶成章一直主張“中央革命”應放在北京或江浙地區,對孫中山把起義重點放在華南很不以為然。不過他們真正的誤解還不僅於此,若說導致同盟會和光複會分裂的另一個因素,就不得不提提章炳麟和吳稚暉,還有那個具有幫會色彩的陳其美及他的小兄弟蔣介石。
章炳麟,1869年生於浙江餘杭,字枚叔,號太炎。青年時赴上海,開始了政治活動,創辦報紙,撰文鼓吹維新變法,後又應 張之洞之邀赴武昌,主編《正學報》,因和那滿腹野心的張之洞不和,漸生齟齬,憤而離去。戊戌政變後被通緝,逃往台灣,後又轉道日本,結識了孫中山。翌年七月,返上每,在“張園國會”,當眾剪辮,以示和封建王朝決裂。他在上海,繼續撰文鼓吹革命。
上海灘的《蘇報》,受到當時激進知識分子的影響,由熱血青年章士釗擔任主筆,章炳麟、蔡元培、吳稚暉的激烈文字頻見報端,報道各地學生愛國運動,率先推薦鄒容的《革命軍》,放言革命,登摘章炳麟揭穿康有為真保皇假革命的麵具,這是一群徹底的革命家,文中甚至把光緒說成未辨菽麥的小醜。在當時,文字不能說不過於激烈,上海督統袁樹道奉朝廷之命,懸賞捉拿《蘇報》有關人員,章炳麟等四人先後被捕。英雄鄒容,已經脫險,得知同誌被劫,以身明世,憤而投監。不久,鄒容被害致死,章炳麟判刑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