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混戰篇】3 異域曆險主義求真 滬上結社誌士亡命(1 / 3)

【北洋混戰篇】 3 異域曆險主義求真 滬上結社誌士亡命

滿朝文武對小皇帝在太和殿大哭大叫的不滿意,算不了什麼,讓他們憂心忡忡卻是那官府四處通緝化名中山樵的人。近些年,中山樵挑起的大小事端頻頻發生,深深搖撼著大清帝國。他和他的同誌在香港策劃了廣州起義,以青天白日為軍旗,起草了“反滿檄文”,沒料想運送起義的槍械被清廷起獲,加之走漏了消息,未果。朝廷還沒等喘過氣來,幾年後,又是這個化名中山樵的人,發動了庚子惠之役,他借助菲律賓獨立軍在日本購得大批軍火,在惠州三州田起事,沿海東進,直趨廈門,後又回攻廣州,得手後,組建了臨時政府,十幾天內,起義軍增至兩萬餘人。

中山樵就是在中國極力鼓動資產階級革命的孫中山。

孫中山原名孫文,字德明,號日新,二十歲改號逸仙,取粵語的諧音。1887年在日本奔走革命時化名中山樵,從此便以“中山”稱著於世。小中山十歲開始入私塾讀書,三年後,投奔遠在檀香山經營牧業的兄長,在兄長資助下苦讀,在夏威夷,他目睹了殖民主義者歧視和荼毒當地土著和居民,對歐美的殖民主義製度深惡痛絕,也由此想到自己幾萬萬同胞的命運。成人後的孫中山返回廣州學醫,結識了鄭誌良,常談論國家命運,兩人情投意和,成為知己。同年,他轉入香港西醫書院,廣泛涉獵了各國的政治、軍事、曆史、農學等書,在此期間,他的漢文並不太好,便刻苦研修,磨練寫作技能。他廣博的學識,不僅使他獲得了醫學碩士,成績也是名列第一,並在此投身社會活動,認識了陳少白、尤列、揚鶴齡等朋友,在一起縱論時局,抨擊清政府,為進步報刊撰文,被世人稱為“四大寇”。孫中山四處行醫,抱著懸壺濟世的態度,心裏也是明白,醫世比醫人更為重要,有很長時間他感到彷徨,讀到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文章,以為正是救世處方,積極探尋“改良祖國”的門徑,集中幾年的革新主張,擬就了《上李鴻章書》,他寫說:

竊嚐深維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船堅炮利,壘國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

當時的李鴻章對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南方青年睬也不睬,對《上李鴻章書》的內容更是不予理會。孫中山對這個洋務派領袖,抱有幻想,從上海來到天津,想麵見時任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結果遭到拒絕。真正使孫中山擺脫改良主義幻想,決心與清王朝徹底決裂的,還是中國在甲午海戰戰敗的事實。從此,孫中山完全拋除所謂改良的主張,在檀香山火奴魯魯成立了華夏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具有民主主義色彩的小團體——興中會,並草就了成立宣言,在入會秘密誓詞中,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己任。三個月後,孫中山抵達香港,相繼與舊友陳少白、陸皓東等成立了香港興中總會,並開始準備上文提到過的廣州起義。起義事泄後,陸皓東等人被捕犧牲,孫中山、陳少白遭通緝流亡日本。

興中會的火種沒有熄滅,先後在橫濱、長崎、台灣、河內、舊金山以及南非等地成立。

孫中山和李少白逃到日本,沒多久,他又流亡美國,既而又轉往倫敦,殊不知一個陰謀正等著他。

此時的中山樵,大名貫耳,有人敬有人怕,亦有人欲殺之而後快。

一個晨霧茫茫的早晨,剪掉辮子的孫中山,身著西服,神情有些疲憊地敲開老師康德黎的門,在這位老師的幫助下,他住進了市區的葛蘭旅社。他非常小心,不敢輕易相信別人,能安全到倫敦,沒被清廷的爪牙發現,真是件值得高興的事。他正準備休息,聽到有人叩門,先是沒應聲,後來聽到來人講話用家鄉方言,才打消疑心。開門見站著兩個人,其中一個說:“這裏的一個同鄉會,久聞先生的革命氣概,都想親耳聆聽先生的教誨。”孫中山一聽到是同鄉請他,戒心全無。他以宣揚革命為本,能在異國找到誌同道和的同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容多想,便和來人走了。

善良的中山先生哪裏料到,清廷花重金買到了他要來倫敦的消息,早已布好陷阱,隻等著他往裏鑽了。不用說,來的那兩個所謂同鄉,實際是清政府住英使館的特務。他們將孫中山誘進駐英公使館,秘密幽禁。這時清政府已發出密令,命使館花高價租一貨船,把孫中山裝進木箱,運回國內立即處死,以儆國人。蒼天有眼,就在孫中山兩次說服英籍傭人沒有結果時,在被囚禁的第五天早上,終於說服了英國人柯爾,請他將一封書簡交給康德黎。

幾天來,康德黎正在為失蹤的孫中山發愁,得到消息後,馬上讓人轉告清廷,稱孫中山被禁之事,英國當局已經知道,並請警察出麵幹涉,使清政府不敢貿然加害他的中國學生。另一方麵,他又約見記者,詳細披露中國使館侵犯人權的內幕。四十八小時內,倫敦各家報紙紛紛報道這一消息,輿論嘩然。英外交部派人調查,證實了這件事。

在洋人的壓力下,中國使館被迫將孫中山先生釋放。

倫敦蒙難,使孫中山成為一個聞名國際人物,同時又增長了見識。他離開倫敦,經加拿大,到日本結交朝野人士,開始策劃中國未來的命運。

當時很多有誌的中國熱血青年,都聚集那裏,尋求國家的和自己的出路。孫中山在日本後,深感各學會林立,自有主張,而此時正在日本的黃興、宋教仁等,也極力將這盤散沙築成革命的基石。孫中山和黃、宋一拍即和,倡儀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和其他的反清團體,成立一個統一的革命政黨。

孫中山心直口快說:“我看新政黨名為‘中國革命同盟會’如何?”

黃興點頭稱是,宋教仁也舉手讚成。

黃興說:“同盟會甚佳,可是還得有個更明確的章程,最好綜合以前各團體精華,了然明確。”

宋教仁對孫中山說:“以前發生的事,我們應該汲取一些教訓。”

這話,宋教仁是有感而發的。孫中山所領導的廣州起義,以失敗告終,在一些團體中,對孫中山有些風言風語,認為他有“江湖”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