竽瑟狂會

中央民族樂團的團徽,來自中國最古老的樂器“笙”。先秦典籍《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古代笙類樂器可分四種:36管的稱為“竽”(低音),19管的稱為“巢”(中音),17管的稱為“笙”(中音),13管的稱為“和”(高音)。

“列管匏中,施簧管端”的“竽、巢、笙、和”,是中國唯一可以同時奏響二、三、四個音的和聲性樂器,因此成為“和而不同”比喻的原指實物。古代哲學家從“同覆互異”“振引合和”的聲學現象,演繹出中國哲學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從樂器發聲和音樂術語“和鳴、和諧、和弦、和聲”引申出一係列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平、和美、和順、和氣、和睦、和善。總之一句話:和為貴。

可以說,當笙竽吹響,整個世界,應聲而起,一捧笙竽,吹出了世界和諧的第一聲鳴唱。

古人把長短參差的笙苗比喻為“鳳翼”,把萬殊競響的笙響比喻為“鳳鳴”。根根竹管,排排挺立,吹笙鼓簧,翠色常青。

和諧不但是古代哲人的理想,也是當代社會的追求,更是中央民族樂團的努力方向。

因此,我們的口號是:

和在手中,和在心中。

社會和諧,世界和鳴。

2011年,中央民族樂團的日程表上排列著一係列密集的大型音樂會:《艱難·輝煌——紀念建黨90周年音樂會》《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光明行”民族音樂會》《美麗新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十周年慶祝音樂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2周年音樂會——祖國頌》《第十五屆全國音樂作品(民樂)比賽音樂會》《成吉思汗》《梵唄之音——新年祈福音樂會》等。

2011年,中國舞台上排列著兩個顯赫主題: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各藝術院團都用自己的形式參與到兩項重大紀念活動中,用自己的聲音奏響了兩支宏大主題。幹支飛轉,倏忽間又到辛亥。8月27日,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中央民族樂團、香港中樂團、台灣中華國樂團聯袂演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光明行”民族音樂會》,陳夑陽、閻惠昌(香港中樂團)、黃光佑(台灣中華國樂團)共同執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政協副主席王剛、孫家正,文化部副部長歐陽堅,中國文聯黨組書記胡振民,中國音協主席趙季平,黨組書記徐沛東等出席觀看。該項活動是“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係列活動之一,整場音樂會還於29日移師南京市紫金大劇院。

9月30日,人民大會堂上演《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2周年音樂會——祖國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長劉雲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國務院秘書長馬凱,北京市長郭金龍,曾慶紅,文化部長蔡武、副部長王文章等出席觀看。

4月19日,北京“世紀劇院”上演《美麗新疆》音樂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副書記王樂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司馬義·鐵力瓦爾地,全國政協副主席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孟建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統戰部部長杜青林,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鐵木爾·達瓦買提,文化部副部長歐陽堅、王文章,新疆自治區常委、宣傳部長胡偉等觀看了音樂會。

7月1日,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演“慶祝建黨90周年《艱難·輝煌》音樂會”,陳夑陽指揮。李嵐清、曾慶紅、吳儀、文化部部長蔡武、副部長王文章、藝術司司長董偉、中國音協黨組書記徐沛東、作曲家劉文金等出席觀看。

2011年注定成為我們需要記住的年頭,中央民族樂團走進具有九十二年曆史的歐洲最古老的“薩爾斯堡音樂節”,這件必將載入中國音樂史的大事,讓站在世界頂級音樂節上的音樂家無比自豪。辛亥革命百年來所受的屈辱,使得中國音樂每次走出去的行為都帶著很濃的民族主義色彩,把出國巡演視為取得話語權的說法未必是站不住腳的。

所謂“話語權”就是在關鍵時間、關鍵地點、有關鍵人物出席的音樂會上奏響我們團體的聲音。2011年,中央民族樂團在“慶祝建黨90周年”“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慶祝國慶62周年”“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十周年”“薩爾斯堡音樂節”這樣的關鍵時間,在“人民大會堂”“國家大劇院”“克裏姆林宮大劇院”“薩爾斯堡”這樣的關鍵地點,在有主管領導者這樣的關鍵人物出席的音樂會上,發出了樂團的響亮聲音。這一係列成績說明,樂團沒有辜負國家院團的名譽和責任,站在了時代前沿,也從一個方麵說明,我們在政治大方向、藝術大方向以及重大問題的決策上的正確性,可以說:我們把握住了本年度的重要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