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學學科建設30年(3 / 3)

指揮劉沙,係緊領口處最後一顆紐扣,拿著指揮棒,從暗處走向光明……

一係列準備動作,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從一個劇場到另一個劇場,從一個舞台到另一個舞台,抱著琵琶、拿著二胡、拎著嗩呐、推著揚琴,伴隨上場時的一聲自勵和謝幕時的一聲歎息……

每次音樂會,都是曆史!每場音樂會,都是力量!每次集體鳴響,都是我們的心聲!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對於音樂家,整整一年沉浸於自造的夢境:到底是梁祝還是蝴蝶?是蝴蝶還是梁祝?是音樂還是蝴蝶?是梁祝還是音樂?我們有時真的分不清。哪個是真實世界,哪個是虛擬夢境?到底音樂是真實世界,還是世界是手中音樂?音樂可以轉換為收益與現款,從這個意義上講,音樂是真實。但音樂又讓我們沉迷於古老情結,不願隨波逐流,這時,音樂又不真實。我們需要本真,需要聖潔,把夢掛在弦上,用琴弦言說。無論是音樂中的我們,還是暫時沒有音樂的我們,夢想沒有一天不飄過樂團領空。我們在自己的世界中檢索關鍵詞:崇高、信念、純真、傳統、永遠不滅的藝術精神,50年前就被前輩植入樂團肌體中的關鍵詞,我們永不丟棄。另一方麵,也自然排除曆史上就被定義為靡靡之音的低俗、庸俗、媚俗。奶粉裏有三聚氰胺,音樂裏也有大體相同的成分,裝腔作勢,故弄玄虛。如今,娛樂喧囂中,許多人失去了對藝術的追尋與抒寫,失去了對家園的用心與守望,失去了對道義的呼喚與闡揚,失去了對良知的捍衛與責任。讓浮聲泛響,遠離琴弦。那些泛響遮蔽的虛無,使我們愈發焦慮自己未來的儀容。確保導向,嚴格標準,保持尊嚴,心懷良知,這是我們的剛性標準。

許多人認同,19世紀最重要的是武力,誰的武力強大誰就稱霸世界;20世紀最重要的是經濟,誰的經濟強大誰就稱霸世界;21世紀最重要的是文化,誰擁有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誰就可能享有世界。當“中國製造”開始成為世界經濟的晴雨表,中國文化也需調整至相應地位,中國音樂也需派上大用場。變化於悄然中發生,新時代來臨了。“孔子學院”在中國人“打倒孔家店”的一百年後,作為品牌,慢慢在世界蔓延。伴隨《詩經》的吟詠,伴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實施,中國音樂必將成為古老文化的代言體,傳達當代中國人的文化精神,古琴與長調,木卡姆與南音,西安鼓樂與侗族大歌,成為與縱橫高鐵、載人航天同速的傳播載體。當今世界已經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無論科學技術、信息傳媒,無不與文化相關,即使純粹商品,沒有文化含量也會大打折扣,老字號、老品牌、老技藝、老器物、老聲音,就是文化,就是力量。中國擁有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和音樂文化資源,它們將成為中國音樂家大展鴻圖的再生源。

我們將在自己的刊物中介紹樂團傑出的藝術家,記錄舊歲行程,探討發展方向,展望未來前景。圖片與大事記隻是表皮,記錄變遷,提升理念,才是核心。過去的輝煌已成記憶,我們需要創造新的曆史。

一個樂團,可以簡約為幾百根琴弦,幾十根音管,背後是幾十顆節律同速、一起跳動的心。幾百根琴弦,擰成一股繩;幾十根音管,彙成一個氣場;讓我們像農民開鐮收割一樣,快活地跳入自己的“農田”,在傳承千年的錦瑟上,奏響我們的絲竹清商與莊嚴樂府。

原載《錦瑟》2011年第1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