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個接一個地從前往後過著,占據音樂學半壁江山的民族音樂學終於可以總結得失並把經驗貢獻於其他學科。今天梳理這個過程的就是其中要員,他們書寫的既是學科的曆史,也是自己的曆史。
本文是為“民族音樂學學科建設30年”而寫的“編者按”,載《音樂研究》2010年第5期。夢覆錦瑟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瑟距今2100年
唐代詩人李商隱寫《錦瑟》距今1170年
中央民族樂團成立距今50年
我們編輯的《錦瑟》剛剛出世
曆史就在錦瑟的一弦一柱上移動,延續著樂思與沉思……
一直以來,我們都想有一本刊登中國民樂聲音的讀物。我們需要用音符訴說,也需要用文字訴說;我們需要樂壇,也需要論壇;需要在音符與文字之間,尋找和世界一起前行的存在感。今天,我們把要說的話刊印在此,讓夢想成真。
檢索2010年一年中的生命足跡,中央民族樂團的中心話題,就是建團五十年。五十年前,父輩們在曆史戶籍上,注冊了一個新單位。從那一天起,一群中國民族音樂家的夢想,就找到了一片釋放空間。五十年後,全團人員再次聚集,拍了曆史上第二張“全家福”,成為五十年前黑白“寫真”的續集。
2010年11月4日,這一天對我們來講意義重大。整整一天,忙裏忙外,布置張羅,彩排化妝。精心挑選的圖片掛滿前廳,大紅地毯一直延伸到大門入口處,幾條垂下的粉紅色布幔把音樂廳化為夢境,用以強化喜慶效果的橫幅調整了幾次,門前的裝飾花籃選用了玫瑰,呈現莊嚴喜慶的設計,把全團心情和盤托出。
這樣的夜晚,這樣的地點,這樣的人群,這樣的情緒,讓人醺醺。
新編的團慶畫冊《錦瑟五十弦》,把一份“大紅記憶”發到每人手中。曆數完團史中的偉大與平庸,光榮與夢想,大家的心頭,沉甸甸的。我們撿起幾被遺忘的記憶,作為一份文檔,包裝成大紅的顏色。今天,有了這本刊物,記憶將會繼續延伸。
2010年,我們遇到了一係列大事件:家門口的“民族音樂廳”和“星期音樂會”開張,第二輪虎年之際第三次進入維也納“金色大廳”,“玉鳴東方——吳玉霞琵琶獨奏音樂會”,“南山截竹恒北鬥——王次恒個人音樂會”,第一屆“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九位藝術家拿到了蓋著“國徽章”的獎狀,“第十五屆全國音樂作品(民樂)評獎”,“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高潮自然是建團五十周年紀念音樂會,溫家寶總理的題詞和國務委員劉延東的觀賞與激勵,蔡武部長一年兩度觀看音樂會,王文章副部長一年四次考察樂團……歲月中上演著生命的節慶與平凡,完整與瑣碎,盛裝與素顏。
幾十個城市間興奮與沉悶的演出,曙色微煦中的旅程與倦容,虎年與兔年之交連續十六場廣東巡演。在城市和鄉鎮間行走,總有人關注國樂,關注我們。於是,樂團就在城市繁榮的擴展中,不斷尋找下一個落腳處,總有知音,笑臉相迎。於是,我們和我們的夢想就連番上場。
吳玉霞又一次把琵琶“指甲”纏在五個手指尖上;
王次恒又一次用舌尖舔舔不太潤澤的笛膜;
李源源又一次從金色琴袋中掏出“輕機槍”;
諶向陽又一次皺著眉頭調準第一百零八根琴弦;
待所有樂師就位,首席唐峰,控製著不靈便的腿腳,示意大家調準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