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來出版物輯錄序文(2 / 2)

彙集出版物何嚐不是帶著曆史情結?每本書都希望讓人開卷有益,它們記錄並推動了整個音樂學的建設和進程。更重要的是,關切音樂學的發展以及該領域賴以生存的陽光、正直、學術良知的培育,遏製並扭轉某時可能而且確實出現過的迷誤。中國音樂研究所對於重大曆史事件從未失語,80年代新潮樂派和流行音樂的及時評價,《中國音樂學》《中國音樂年鑒》的創刊(事實證明,兩種刊物標誌著知識分子獨立話語權從私下議論步入實施層麵並影響了決策者和知識階層的思考),90年代音樂考古學的大麵積普查和注錄,30年來民族音樂學的大麵積調查和深入探討,21世紀以來個人專著的搶先登場等,都曾強烈震撼過音樂學界。從1978年始,中國音樂研究所的學者不斷關注和參與社會活動,精彩故事贏得了整個知識群體的尊敬,獲得了向往改革、渴望振臂一呼的同行們的共鳴。這些共同經曆讓我們彼此的心隨著這一時期出版的書冊一同跳動。表格中的人名令許多出版物一紙風行,此後還將風行,列表於此,就是讓曆史記住這段非同尋常的時光中學者做了些什麼。

當然,我們還要自警兩句:出版困難時代,流通著述隻有幾部,閱讀和選擇也隻是幾部。出版越來越易,寫作越來越多,但流通和閱讀的其實仍然不多,即使互聯網時代。因為經典沒有多少,學科“排頭兵”總是少數,空間有限,根本不具備“高產、超產”性質。人們恨不能有十部《楊蔭瀏全集》,一百部《繆天瑞文存》,一千部《黃翔鵬文存》,這太好了,但不可能。冷靜的書目告誡後人:不是寫下來就能留下來!

這裏的每一本書都是一位學者的心血,甚至是一生唯一的記錄。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消失於曆史時空,讓我們懷著足夠的敬畏,仰視他們的貢獻。

原載《中國音樂年鑒》2009卷,文化藝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