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書他人的譜琴學至上(3 / 3)

當下,“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的思潮與價值訴求隨處可見,人們似乎迫不及待地解構權威和傳統,但有責任心的音樂家們懷疑,滿世界都那麼輕鬆享受的音樂是否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流行泥沼?浮躁喧鬧的邊緣是否能夠保留一片清淨和永不退色的儒雅?這時,人們都想到了古琴,並且越來越認識到琴學的療傷作用。坐在琴前,品嚐淡定,傾聽儒雅,找回家園。中國總得找到幾樣可以讓匆匆奔向現代化的人稍稍定下心來觸摸傳統的器物,古琴就是一件拉得住人心、重若千鈞的器物!琴學就是一片可以讓人定氣凝神、依枝棲息的精神家園。這件似乎同時連接著黃昏與朝陽的樂器,再一次潛入大眾的沉思。

七弦琴麵向大眾,是曆史性轉折。關門閉戶,孤芳自賞,導致觀賞性和吸引力的銳減,當然是意欲發揚傳統精神的精英們不願意看到的,琴學危機來自曆史賦予的太多背離音樂自身發展的製度邏輯,最終摧毀的是大眾對七弦琴與“知音”語源的好感以及國人在歲月中積累下來的對“眾器之首”的心理依存。這些年來琴家們的努力,已經使七弦琴重新回到了普通人的話題中,再一次樹立了樂器家族中的王者風範。

經曆過對整個知識群體的精神考驗,琴家們讓六十年琴學複興之路有了一處處可圈可點的長亭短亭。琴的記述與研究日積月累,成為當代音樂學文獻中最豐贍的部分。不管記述中怎樣存在一些因時代限製而有的極端,卻都從不同層麵揭示出六十年間琴家和音樂家對琴文化的理解,其中的許多真知灼見依然在現實中發揮作用。這也就是呂驥、楊蔭瀏、查阜西、管平湖一代人的可貴。他們以血脈、文脈,維護了琴學真身,雖然今日琴人已是生活在當代的另一群琴人,但琴器是真身,琴學是真傳,文脈相傳,血脈相通,觀念大同。

《琴學60年論文集》主編林晨,執意把現代琴學的文獻彙集一編,就是希望以完整麵貌呈現一段金色時光。反映六十年琴學成果的文獻,有些在雜誌上,有些在文集間,有些在譜本中,有些還隻有油印本,散見各處,很難查找。有些著作從來未曾刊印,早有傳聞,如《琴學綴新》,是早就吸引過琴界目光的文獻。主編搜選兩年,校正摹寫,排列成編,鹹得其宜。輯錄並非可有可無,而是事關當代琴學如何進一步書寫或者傳統琴學精神走向何處的問題。當下,連那些抄來抄去的參考書都被印刷得如此鮮亮,這些珍貴資料當然也應當“閃亮登場”。所以,我們感謝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家中心”的資助,讓紙張變脆的油印本重獲生命,煥然一新,它們定不會讓關心古琴命運的讀者失望。感謝琴家和學者們的授權,使我們能夠實現整體呈現的願望。最後要感謝文化藝術出版社的責任編輯王紅。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她,因為從業感情的傾斜,數年之內讓中國音樂研究所的一係列著作陸續麵世,讓我們感到安插“臥底”在關鍵部位的重要性。

記錄總在發生著,琴的故事也總在流傳著,新琴學創造了一段屬於自己的曆史,這段曆史既是理論探索的也是實踐檢驗的,是一段曆史中不同聲音中的一個漸奏漸強的聲部。六十甲子,山河入夢,人們自然會認同:近代琴史是一部充滿溫暖的曆史。

原載《琴學60年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轉載於《中國文化報》2010年8月19日第6版,《人民音樂》2013年第4期,陳雷激《入門琴譜》,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