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記憶和未來
我們的大腦體積也許巨大無比,但是我們的記憶(需要我提醒你嗎?)卻完全不值得信賴。我們的神經元是靠不住的。正如狄肯博士所言:“你知道的,腦袋中有著數以兆計的小小神經元……大腦中的多數信號都來自於隨機性很大的不穩定的神經代謝活動。”
關於記憶的不可靠性,還有兩派學說呢。一派理論認為,大自然可以做得更好。那些希望改善人類機能設計的未來主義者們,都堅持這樣的信念。他們夢想製造出一種機器人:這種機器人不但能以人類記憶係統的方式運作,而且運作能力優於人類。這絕非異想天開,而是實驗室正在進行的研究。
另一派說法則認為,這是大自然在運作錯亂時所采取的一種平衡方式:為了維持生理機能整體運作的效率,記憶係統就成了利益交換下的犧牲品,於是記憶有了瑕疵。
這套係統有其固有的偏好,塔夫斯大學哲學教授丹尼特在著作《打破魔咒》中寫道:“記憶係統經過漫長的演化後,其對某類事物的記憶速度超出其他類事物。如此運作的部分原因在於,那是不同記憶塑成方式所產生的結果:在一項信息輸入大腦中後,大腦會思考什麼是重要的部分,什麼是可以摒棄的瑣事,而采取不同的記憶方式。”
好吧,當我完全不記得鄂霍次克海位置在哪的時候,對我來說這理論還蠻有道理。但是當我完全忘記自己的皮夾放在哪時,這理論就行不通了。
心理學家沙克特在其著作《記憶七宗罪》中,進一步探討這個交換說的理論。他認為記憶係統的這種瑕疵,可能會為自身帶來好處:“在無意識的反射動作下,你把一本書或皮夾錯擺不是平時所放置,不久後卻忘記自己把物品放在哪了,這的確會令人十分懊惱。不過,假設當你放錯這個物品位置的時候,心中正全神貫注地想著降低業務成本的數種方法,並且還想出讓你省下大筆資金的大好方法……當我們可以依靠反射動作執行常規性的任務時,我們就能將更多心思放在更多重要的事件上。由於我們經常需要依靠反射動作來處理日常生活瑣事,所以心不在焉這種偶發性失誤所造成的損失,相對於將心思置於重要事件上而獲得的巨大利益來說,似乎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我必須承認,當我讀到這樣的資料時,心中馬上浮現出這樣的想法:這真的是個有利可圖的交易嗎?或者,沙克特博士的理論就真的那麼簡單?因此在他的辦公室中,我向他提出了同樣的問題:“我們遺忘那些被我們忘記的事情,這果真是人腦運作係統的效益之一嗎?”
他說:“絕對是。該係統已經設定好了,所以我們幾乎就是擁有一套內置的保險設備,能夠保證那些意義重大且絕對重要的事情,擁有最佳被儲存與被喚出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往往取決於你對該記憶具有何種功能的認定。記憶對未來生活的意義,也許還勝過對過去的意義呢。”
上述強調的文字,對我造成了難以磨滅的衝擊,於是我請求沙克特博士說得詳細點。
他說:“我不認為人們是為了緬懷往日情懷而記下自身過去的經驗。記憶是為了幫助我們在麵對未來事務的時候有所準備。以此觀點看來,記憶最關鍵的目的就是記下經驗的本質意義,從經驗中攫取出一再出現的共通性,這樣即便我們的記憶無法記下所有的細節也無所謂。記憶(特別是情節記憶)有助於我們計劃及思考事情,並幫助我們在事件發生之前進行模擬(這是我喜歡用的字眼)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我認為,這就是我們擁有記憶的關鍵因素之一了!”
這就是人類物種演化上最大的成就:這也是哲學博士丹尼特所謂的,我們可以應對未來各種狀況的能力。丹尼特指的是全球性規模的大事——讓人類能夠麵對氣候變遷、經濟危機,能夠預測數十年後儲油量,以及麵對所有重要緊急的預知事件。
但是同樣的道理,單就一個人麵對未來的能力而言,這也是演化上的大成就啊。當然這種能力也建立在記憶之上。我們能夠計劃未來,是因為我們能夠記得過去的經驗。
關於過去與未來之間的連接,沙克特博士為我舉了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他與頗負盛名的加拿大心理醫生托爾文曾經麵談過一位患有嚴重失憶症的患者,這位患者對於過去的記憶一片空白。沙克特博士詢問這位患者接下來的一天他計劃做些什麼?“他就是語焉不詳、表情一片茫然。他無法說出任何具體事項,完完全全無法提出任何想法。”
“你知道的,我們可能會這麼想:是的,失憶症患者當然無法想起過去的事情,但他們仍可以思考未來的事,不是嗎?但‘思考明天將要做什麼’究竟意味著什麼呢?一部分意味著,你必須能夠運用最近的記憶經驗——包括:你一直在做什麼、你喜歡從事什麼樣的活動。你必須能夠從最近的過去中抓取此類信息,才能讓自己思考明天、下個星期,或是明年想做的事情。”
所以我們又回到老問題上了:如果幫助我們進行這些非凡工作的,就是這些特別的情節記憶,那又為什麼要讓我們的情節記憶陷入一片混亂呢?答案還是那句老話:“與生育年齡之前的早年生活比較起來,晚年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比較不受演化壓力的影響。”
因此,再強調一次,同樣關鍵還是:在大自然的設定中,人類壽命並沒有那麼長,但值得注意的是:重點在於,這是套實用可行的係統。令人惱怒的正常記憶喪失現象,也許是人類經過長期演化而形成的傾向,因為記憶係統傾向於隻完整保存最重要的信息。
也就是說,你可能不斷忘記老花眼鏡,或者車鑰匙、皮夾放在哪了,但你卻清楚地記得該如何閱讀、如何開車,以及花錢、省錢,或是去計算、擔心,在那個你無法找到的皮夾中究竟有些什麼。
人生就是一連串意外的累積
人生無常。人生就是一連串意外的累積。我們都在偶然的機會下演化,演化的過程就跟狄肯博士所說的記憶複寫模型一樣(後來的記憶複寫在之前的記憶上),新的演化版本就複寫在上一個演化版本上。這是一個邁向更大化效益的演化過程(演化效益在此指的是繁衍的能力,以及照護下一代直到他們可以進行繁衍的時候)。在演化過程中,會有盲目移動及方向錯誤的情況,但也有走運命中目標及正常運作的情況,這一切就像盲人摸象,一切全憑運氣。出現生物突變並不需要特別的理由,就如同我們非常清楚,記憶會出現愚蠢的錯誤(有些認知科學家稱它們為“智慧型錯誤”,這樣的稱呼較具正麵性),基因也會因“隨機漫步”而發狂。
“隨機漫步”聽起來似乎是毫無目標的漫遊,但事實上,這是科學家使用的專業術語。如果不是針對特定優勢進行演化,基因就會單純以“隨機漫步”開始進行突變演化。
這個概念是我從伯克萊的狄肯博士那裏聽來的。他說:“給你舉個例子,你跟我都需要維生素C。我們從水果中攝取維生素C,那是因為我們是靈長類動物。大部分的哺乳動物本身會製造其身體所需的維生素C。它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身體功能,是因為維生素是抗氧化的關鍵元素。
“一九九四年一個日本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文稱他們已在老鼠身上鑒定出能製造維生素C的基因。然後他們以此基因為探測器,在其他物種身上尋找相同的基因——也就是尋找該基因演化上的近親。令人驚奇的是,雖然人類無法自行製造維生素C,但他們還是發現人類身上的確擁有已經停止運作的偽維生素C生產基因。
“應該說是,幾乎可以確定‘已經停止運作’的偽基因,那是由於將近三千五百萬年前,人類的始祖猴子與猩猩,開始食用水果。所以從此之後,由於維生素C來源充足,製造維生素C的基因就變得可有可無。因此基因缺陷開始在其後代中逐漸成形。而當一個基因在隨機情況下被破壞殆盡後,就再也無法修複了,因為要修複也必須碰巧要在隨機的情況下。
“所以隨機漫步意味的就是,你以某個特定位置為起點(在DNA中的一組特定基因序列),然後漫步遠離這個位置。剛開始,也許不會造成什麼驚人的損害。盡管這個基因出現輕微的變化,但仍無損它的功能。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你(這組基因)會愈走愈遠。有時此種現象稱為‘醉漢漫步’:從某地開始,然後隨機性地到處亂晃,於是離起點愈來愈遠。
“隨機漫步指的是:當物競天擇規律停止作用時,我們可觀察到的特性。而在上述例子中之所以會出現‘隨機漫步’的情況,就是因為我們能從外界獲取維生素C,使得物競天擇作用停止運行。於是基因突變開始漸趨成形,最終停止作用,導致其現在成為一組沒有作用的偽基因了。”
來自外界!我認為這個說法引發了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雖然它還不至於讓我因擔心而失眠,但它的確是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
當我由於記不起“手肘”這個字的拉丁文(假如我曾經真的認得這個字的話),或是羅斯福總統夫人的名字而卡在填字遊戲之中時,我就上網查詢,然後幾秒鍾之內就得到答案了。(也就是說,我作弊)
所以我的問題是:由於我們的子孫可以從外部世界獲得記憶,有沒有可能在遙遠的未來,我們的大腦細胞開始四處遊蕩、隨機漫步、走上迷途、步入歧途,最終變成一堆偽細胞呢?
據我們現在所知,那正是未來主義者們現在正在研究的課題。第17章
肉毒杆菌時代來臨以後
——記憶與明天誰偷走了我的記憶第17章肉毒杆菌時代來臨以後——記憶與明天“整件事最奇特的地方在於,他們四周的樹木與其他東西自始至終沒有改變過位置:不管他們跑得多快,他們似乎什麼東西都沒能超越。愛麗絲最後氣喘籲籲地問道:‘我們快到了嗎?’‘快了快了!’紅心皇後重複道。‘唉!我們十分鍾前就經過這裏了呀!再快一點!’”
——摘至《愛麗絲夢遊仙境》續集《鏡中奇緣》第二章
各位,結果並沒有如預期那樣美好喔。
在科技剛起步的七十年代,未來主義作家托佛勒曾預言,到了公元二年時,人類的工作量將會減少、休閑時間將會增加,而且還會整天懶洋洋地躺在吊床上,試著找些事情來消磨時間。
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預言中的情況並沒有發生。實際上產生的狀況卻是,經濟發展日趨全球化,於是競爭的腳步推動著人類加速奔跑。人們發現自己工作得更多、休閑得更少、喋喋不休地抱怨著睡眠時間不夠(美國人特有的抱怨),並且發現,自己必須加速前進才能與別人並轡而行。
這就是演化生物學家在描述物種為了生存而產生競爭壓力時,所謂的“紅後原則”:在《鏡中奇緣》這本書中,愛麗絲與紅心皇後不停地努力奔跑,卻哪兒也去不了。愛麗絲完全弄糊塗了,於是紅心皇後解釋:“僅僅想要維持在原地,就已經得盡全力奔跑了。若是你還想要跑到其他地方,那你的速度至少要有現在的兩倍快才行。”
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又將跑向何方呢?人類會有平息彼此之間激烈競爭的那一天嗎?或是競爭會變得更加劇烈?這裏有條重大線索: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在托佛勒預言未來的同一年,也就是一九七年所做的調查顯示,大部分的大一新生表示,他們個人生活的主要目標就是“發展出有意義的人生觀”。
而根據人口統計局二七年出版品的摘要顯示,二五年大部分的大一新生表示,他們個人生活的主要目標是“成為非常富有的人”。
親愛的,我們這一代可努力了好長一段時間了喔!
神經學家葛劄烈博士在他的辦公室對我說:“我與許多嬰兒潮時代的人談過。我們都知道,讓認知對嬰兒潮時代的人來說,保持更持久的敏銳度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這些人當中,有些人才剛滿六十歲,他們希望能夠繼續工作。他們希望保持競爭力。他們正試著與三十多歲的人競爭;而維持大腦正常運作,則可讓他們在認知層麵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這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葛劄烈博士是舊金山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影像處理實驗室主任。
當你無法同時執行多項任務,或總是無法記住辦公室中來來去去新麵孔的名字,以及無法找到昨天的會議記錄時(就算找到了會議記錄,卻找不到你的眼鏡,實際上也於事無補),要與三十多歲的人競爭,的確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所以該怎麼辦呢?真是矛盾啊!
葛劄烈博士說:“某些類型的介入方式也許會有點效果。部分具有潛力的方法,也許可以改善我們已知會隨著年齡而退化的大腦功能。”
所謂使用“介入方式”,就是運用外界的工具來改善人體致命的設計缺陷。這也意味著,大自然為記憶設想的不夠周到之處,也許可以借由科技來彌補。
其實我們身邊早已充斥著各種介入物質了。幾乎人體的每一個部分,我們都已經以人為方式介入去修複了。滿布皺紋的額頭可以注入肉毒杆菌。頂上無毛可以用落健。力不從心的陰莖有威而剛來解救。就像威而剛對男性的效力一樣,也有一種稱為威而柔的奇怪東西,號稱可以提升女人的性欲。(盡管創作此書的同時,該產品因為沒有實際效果尚未上市;然而這個產品之所以無效,是因為科學家發現誘發女性性欲的機製與男性不同;這是製藥業者耗費了許多年,以及不知道多少的研究經費才發現的一個簡單事實。真是白白浪費了這些錢與時間啊!任何一個女人都可以告訴他們這個簡單的事實)
我們已經以手術介入的方式,為臉部、頸部、耳朵、手臂、腿部、胸部、腹部、臀部,以及生殖器官(別問我做些什麼)進行各種整形手術了,而且這些手術全都有效。時機已發展成熟,接下來,就是為大腦整形。
智力健身時代來臨
我就住在曼哈頓中央公園旁邊,窗外是中央公園;無論是熱浪襲人或大雨傾盆,在各種惡劣的天氣中,我都能看見不斷繞著水池慢跑的人。而鄰近的市街角落,我還可以瞧見健身中心。透過窗戶凝視這家健身中心,可以看見成排臉色紅潤的運動者踩著健身腳踏車或健身橢圓機。無論早晚,所有的健身器材全都占滿了人。雖然不是絕大多數,但這些人之中不乏青壯年。有時候我不禁懷疑,這些究竟是些什麼人?他們難道不需要工作嗎?也許吧!不過,你總是有辦法給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騰出一些時間的。
三十多年來,人們已經將健身運動追捧成一種狂熱文化。不過,我們現在似乎處於一個文化變動的臨界點。倒不是體能健身熱潮已經銷聲匿跡,而是智力健身狂熱運動已逐漸興起並取而代之了。就像裙子的長度變換不定一樣,引領健康領域的風潮也隨著時代更替變換,這是很自然的現象。我們正步入智力健身的狂熱時代——其實我們早已進入這個時代了,盡管和未來相比,我們今日所堅持的想法可能既陳腐又無用。